他们,一个是刚刚踏上社会的中职毕业生,一个是已在职业教育领域耕耘几十载的特级教师。是什么样的底气与自信,让他们敢于生出如此高远的目标与清晰的梦想?是什么样的教育范式,让原本被看作“差生集中营”的中职校,开始演绎起一个个精彩故事,走出一批批就业市场中的技术中坚?
事实是,长期被许多人遗漏在视野之外的上海职业教育,早已剧变。从内部的专业设置、中高职衔接等体系架构,到课堂教学、人才培养,做精、做特、做强,成了上海许多中职校长的共同追求。
出口
就业率近98%,专业对口率达83.55%,两三个岗位抢一个学生
柴吉琦与邬宪伟们的自信,绝非虚浮自大。
最具说服力的,是就业岗位与毕业生薪酬数据。今年6月,上海公布的2012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专报显示,上海86所全日制中职校2012届共有毕业学生39834人,其中61.46%直接就业,36.47%继续升学。截至去年9月1日,就业率近98%,学生就读专业和就业岗位对口率达83.55%。近一成初次就业的中职毕业生税后工资在3000元以上,超四成在2000—3000元之间,比上一届有所提高。
而上海市教委对2011届十大专业毕业生一年后职业发展和就业情况进行的抽样调查证实,这些中职生工作一年后的税后工资已有较大幅度提升,超过3000元者超过四成,呈现上升趋势;绝大多数毕业生都缴纳社会保险;逾七成毕业生有过职后培训经历。用人单位对所招聘的中职毕业生总体评价满意的比例高达96%。65%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对母校的教育培养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
邬宪伟介绍说,上海信息技术学校2012届软件班,50%毕业生月工资已超过5000元。上海大众工业学校前年曾因模具班毕业生太过抢手,办了一回“拍卖会”,由企业支付给学校“培养费”,来决定花落谁家。结果,24名学生被德国公司抢走,给学校留下了40万元培养费。而今年,用人企业为该校提供的招聘岗位与学校毕业生人数之比,竟然攀升到6∶1。
“来招聘的企业都经过学校筛选,剔除技术含量和发展空间不大的流水线操作岗位,平均下来,至少有两三个岗位在等待着我们的学生来挑选。”上海城市科技学校校长张巨浪语带自豪。
在“史上最难就业年”的背景下,上海中职毕业生普遍看涨的就业行情,引来人们对于中职教育的重新打量,也引来社会大众的观念更新。
两翼
靠德育修复“边缘化”学生自信,建80家实训中心供仿真上岗
在上海中职校采访,有一个意外发现:几乎所有学校负责人都将“德育”作为一项最重要的教育工作。
东辉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何颖说,学校开设的16个专业大多集中在现代服务业领域,学生在校期间,有着严格的行为规范要求,甚至具体到规定男生的头发长度、女生前额“大光明”。“学生将来要从事服务行业,只有严格要求,才能逐渐培养出良好的职业形象和职业素养。”
“德育为先会做人,技能为重会做事”,上海许多中职校都有这样的办学理念。除了结合专业课程进行德育渗透、以学分等形式鼓励学生为社会服务外,中职校园里学生社团活动也都开展得红红火火,还办起了全市层面的中职生校园活动节。几千人的学校往往有几十个、上百个社团。
“我们是在补课。来读中职校的孩子,事实上是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被边缘化的人群。中职教育的任务就是帮助这部分孩子找到成功路,必须重塑学生的自信心,尊重他们的个性。”张巨浪这样解释德育的重要性。
让中职学生走向自信自立的另一面,是在学习过程中,帮助他们夯实专业技能的基础。
从2008年以来的历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海中职校都有优异战绩,金牌数和总分稳居前三位。要论成功秘诀,最重要的便是领全国风气之先,自2006年起逐渐建成的80家开放实训中心。这些主要由市级财政投资建设,几乎全是依据实际生产要求配备设施,基本覆盖了中职学校的所有专业领域,保证了学生可以在进入企业后稍加针对性培训,便能上岗操作。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实训中心带来了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校长唐红梅说,他们现在是“学校内建病房,病区中设课堂”,校内实训建设全景模拟医药行业工作场景,实现“早期融入临床的实训—见习—毕业实习一体化”的工学交替模式。
不仅如此,很多中职校还强化校企合作,开办“冠名班”,由企业投入设备和资金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企业专家兼任学校教师,设立专家驻学校工作室等。在上海大众工业学校的车工实训车间,90多台机床一字排开,实习学生两三人一组,在师傅的带教下实地操作,操作规范等都与正式工作无异。汽车实训车间里,则有各种品牌新车被拆解成零部件,供学生动手组装学习。如此“仿真”训练,引领学生顺利搭上就业直通车。
上行
中高职贯通拓展毕业生进修渠道,“双证融通”成职业资历硬支撑
柴吉琦曾有过进重点高中的机会,但他却选择放弃,转投中职学校。学校的案例教学,让他可以“边学边做”。读书时,他已成立公司,毕业时,手握4项国家发明专利,又选择了边工作边继续进修。
不只是柴吉琦,中高职贯通为上海的很多中职生打通了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这一模式的试点始于2010年,到今年9月新生报到后,上海的贯通培养在校生规模将达到6000多人,已涉及43个专业、56所中高职院校。这让许多担心孩子读中职学历过低、缺少职业发展空间的家长们松了一口气。
2012年启动的“双证融通”专业改革试点,又给了中职学生职业资历的硬支撑:各行业技能资格培训进入试点中职校课程体系,学生只要学习成绩合格,毕业时就可同时获得毕业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果在“星光计划”大赛中获奖,还可获得高级工证书。
对内,上海市教委大力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全市已成立8家行业职教集团和7个区域职教集团,吸引近400家企业、40多个行业协会,共有成员单位700多家。集团化改革,打通了原本存在于中职、高职及企业之间的壁垒,让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和职校教师实践锻炼、学校为企业培训职工和开展“订单培养”成为常规。
对外,大力推动职业教育走上国际化发展道路。用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印杰的话说,“上海中职学生应该是全球范围的就业者,我们需要培养有想法、有良好综合素质的新一代技术工人。”
据了解,上海已选择了医药学校等8所中高职院校在护理、汽车运用与维修、国际邮轮服务等13个专业率先开展开发国际水平的专业教学标准试点,引入国际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日常教学,推动教学改革。目前,首批13个标准已经正式出版,第二批38个国际水平专业教学标准正在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