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的木质大门,开阔的院落,石小径穿过菜园,花园将两排平房连接起来……在距离北京市中心约40公里远的北京市顺义区,坐落着一所兼有幼儿园和小学的国学教育机构——北京七宝阁书院。
在中国,民间“国学热”早已不是新闻。各种城市少儿“读经班”日益普遍,暑假期间的“孔子修学旅游节”“国学大讲堂”也成了不少城市孩子的“固定节目”。然而与他们不同的是,七宝阁书院是一所全日制的国学教育机构。
这意味着,在这里上学的孩子放弃了中国现行的小学教育,选择在这所书院中接受全方位的“国学式”小学教育,8岁的小女孩Sanny就是其中之一。
“阿姨好。”一见到记者,Sanny立刻施礼打招呼。已在这所书院学习了3年多,正在上国学二年级的Sanny,能认出并用毛笔书写500个甲骨文常用字,或是用古琴弹唱一首诗经里的古诗《鸱鸮》。
“‘鸱鸮’就是猫头鹰,这首歌说的是被猫头鹰欺负的鸟儿的故事,但其实说的都是周朝时期周公的心里话。”Sanny说。
北京七宝阁书院院长马一弘告诉记者,这里孩子的生活,大致由晨练打扫、数语外课程、国学课程和琴棋书画课程组成。“现代书院的学习首先不能脱离现行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根据孩子心理及思想发育的情况,使孩子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接受专业课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孩子们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及老师们的言传身教,来学习和体会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水准。”
Sanny的父亲吴良向记者说起送Sanny来书院的初衷时,显得有些激动。他曾满怀希望地把大女儿送进某著名学校,接受世人眼中的“精英教育”,“我的女儿学习越来越好、分数越考越高,但生活中她会的却越来越少”。
山东大学当代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教授舒忠认为,国学被一些家长接受,正是因为能够满足他们对孩子“先学做人再学做事”的期待。据中国书院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邓洪波统计,截至2012年底,中国约有591所实体书院,网络虚拟书院有100多所。
“虽然书院发展势头不错,但只能是现行教育体制的补充,不可能取代。”马一弘说,书院的教育模式只适合小班小众教育,注定不可能与现行教育体制分庭抗礼。
没有统一的师资、教材和培养目标,办学水平、教育质量都取决于主办者的个人素质……采访时,不少教育专家、国学学者对全日制国学书院的发展也表达了与马一弘相似的认知。
“这种全日制书院,既不是兴趣班、假期夏令营或者是一时的经典诵读活动,而是脱离于现行教育体制之外的‘培养模式’。”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说,由于其培养目标和通道都尚不明朗,很难被大多数的家长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