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主要指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教育等,它为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当前中职毕业生为社会大量需求,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5%。但与持续走高的就业率相反,中等职业教育在社会上并不受待见。高就业率与低社会认可度所形成的反差,长期以来阻碍着中职教育发展。
学校难招生,企业缺工人
以湖北省谷城县为例,县职高2011年招生1004人,2012年招生499人,同比下降50.3%;县英才职业技术培训学校2011年招生670人,2012年招生490人,同比下降27%。
而与此同时,企业出现招工难,熟练工人紧缺。以谷城县劳动就业局2013年2月20日举办“春风行动”大型招聘会为例:共有87家企业进场招聘,提供就业岗位6307个。其中县内2816个,县外3491个。招聘会共吸引6000余人入场求职,与往年的一万人相比,现场求职人数显著下降。
据县技校负责人介绍,县内一家大型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曾心急火燎地跑到该校招人上班,但由于毕业生有限,且大多都愿到沿海企业就业,所以不能满足其需求。
招生难源于社会轻视中职教育
长期以来,中职教育被当做调节普高招生的缓冲系统,在招生和经费投入中一直处于次要地位。而社会上存在的轻视中职教育的观念,也造成中职教育虽然就业“出口”率居高,但招生“入口”率却惨淡。
笔者通过调研了解到,轻视中职教育的社会心理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错误认为“学习不好的孩子才读中职”。很多家长和学生抱着这样的看法,填报中职往往是许多初中毕业生的无奈之举。
二是片面认为“中职在校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和城市经济困难家庭,只有贫困家庭的学生才报考中职,上得起学的没人报考职高。”选择中职的学生确有一部分家庭经济社会地位偏低,但也有不少家境宽裕的学生,因为认识到职业技术的重要,所以选择上中职来学习一技之长。
三是消极认为“上中职影响孩子发展。”很多家长“崇拜学历、轻视技能”,认为上了中职将来只能从事“劳力者”的职业,难有上升空间,只有上普高,按部就班地读完大学、研究生、博士,才有美好前程。所以对中职减免学费、特困生生活补助这样的优惠政策无动于衷,借钱举债也要挤进普高。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上大学与上职校都可以成才。笔者在职高调研时了解到该校毕业生中,涌现出很多创业明星和技术精英,其实力和影响与大学毕业生相比毫不逊色,更何况中职毕业后同样可以上大学、读研考博。
甩掉“被轻视”包袱,让中职教育健康发展
发展中职教育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社会和谐公正的基础工程,也是构建合理教育结构、深度开发人力资源、打造熟练劳动者的战略突破口。为此建议:
一、切实落实中职教育发展的有关政策,发挥好政策的支撑作用。教育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落实高中招生职普比例大体相当、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帮助中职解决招生难问题。
二、完善中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拓宽中职毕业生的上升空间。在澳大利亚的力拓公司,一个卡车司机的收入可能超过悉尼大学教授,但卡车司机的准入门槛很高,如果不通过严格的资质认定,根本没有上岗资格。而我们的企业尤其是内地企业,没有认真执行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准入制度,上不上职校都能上岗,且报酬也没有什么差别。中职没能成为社会阶层流动的干道,中职生职场上升空间日趋狭窄。致使在与其他求职群体的竞争中,本应凭借“双证”(毕业证和职业技术资格证)优势占据就业高点的中职生,未能充分体现出自身的优势。
三、实现“五个对接”,进一步凸显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即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中职教育要与市域、县域经济深度整合,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调整升级而走,围绕企业技能型人才需要而转,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变化,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吻合度,为跨越式发展搭建人才立交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