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随爸妈从四川来到太原,爸爸打工心情不好时就把我揍一顿,根本不关心我的学习。”17岁的赵明说,家里没有安全感,所以他宁愿呆在救助站也不回家。
记者见到赵明时,他已经辍学并离家出走近20天。太原市救助管理站负责人邓彪说,缺乏家庭温暖、家庭教育、生活拮据等都是导致儿童流浪进入社会的重要因素。
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000万。而近期发布的“2013年中国部分城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显示,电话沟通是维系亲情、教育孩子的重要途径,但父母在亲子沟通中处于被动地位,69.2%的孩子主动打电话给父母。
山西吕梁吴城镇14岁的刘欢欢告诉记者,她宁愿在“爱心妈妈”家里多干活,也不愿意住在自己家。“妈妈离家出走后,爸爸变得很悲观,他几乎不怎么跟我说话。”她说。
中国是否存在“父教缺失”的问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告诉记者,该中心做了20多年研究,连续7年做了《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结果表明,在倾诉对象的选择上,美、日、韩三国的高中生都把父亲和母亲放在前5位,而中国高中生只把母亲放在前5位,父亲不在其中,甚至排在网友之后。
“除了受‘男主外,女主内’传统观念影响外,现在生活和职业压力大,使一些男性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孙云晓说,近年来对北京、上海、广州的家庭做调查发现,50%到80%的家庭基本上由老人带孩子。
然而,孙云晓说,父母的教育是有所侧重的。婴幼儿时期以母亲教育为主,小学阶段责任各半,上了初中后父亲的影响力变大,父亲会让男孩成为真正的男子汉,让女孩更有自立精神。
“父教缺失会让孩子终身‘缺钙’。”孙云晓说,父亲角色的弱化和缺失,会给孩子心理上带来不安全感,并使得男孩对男性的性别认同弱化。此外,缺少父亲的正确指导和带领,一些男孩在遭受挫折后常有各种暴力和反社会行为。
美国父道组织的调查数据显示,在美国70%的少年犯出自单亲家庭,60%的强奸犯、72%的少年凶杀犯、70%的长期服役犯人来自无父家庭,90%的无家可归和离家出走的孩子以及75%的吸毒孩子来自无父家庭。
近年来,由于未成年人缺乏亲情关爱导致的事件频发,也为中国社会敲响了警钟。专家建议,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实在没有办法,也要通过常回家看看或者主动打电话的方式,让孩子了解父母的工作,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另外,对于“隔代养”的家庭,孙云晓表示:“完整的家庭教育是三代人的互动。其实,教育不一定非要拿出整块时间,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句褒奖、一个故事,都能让孩子感受到父亲对自己的关注。”
儿童教育专家表示,父亲在一个家庭中起着“榜样”作用,无论对孩子智力发展还是个性品质的形成都至关重要。但打铁还需自身硬,好父亲应该努力做到勇于担当、百折不挠、勇敢独立、目光远大、是非分明、胸怀宽广、勤劳节俭、爱好运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