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小学,两处校址,遇有重要文件传达或其他重大事项须当面协商时,该校党总支刘书记就得骑车在校本部和距本部1公里外的分校间往返奔波。
这是记者近日在北京郊区一所小学采访时的真实所见。和一些城市动辄拥有七八千人、甚至上万人的“巨无霸”中小学“航母”相比,这所拥有2000多名学生的北京郊区优质校充其量只能算作一艘小型“战舰”。
几年前,包括北京在内的一些省份曾高调宣布将在今后两三年内,逐步消灭一个年级十几个班的“巨无霸”现象,同时控制一个班级的人数不能超过40人。此间,尽管这些地区曾为此付诸极大努力,但时至今日,“巨无霸”中小学的“瘦身”计划仍面临诸多压力而进展迟缓甚至举步维艰,同时,这一“瘦身”计划本身也遇到了来自业界的现实挑战。
那么,中小学校究竟该大些,还是该小些?
有了需求,“巨无霸”学校想“瘦身”都很难
北京市某小学,目前拥有学生近7000人,一校两址,超过50人的大班额使其成为所在区人数最多、密集度最高的中小学校之一。
针对这种现状,该校王老师向记者表示,按照教育规律,小班制更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毕竟老师的精力有限,学生越少,平均得到老师的关注度就越高。”她认为,超过40人的班级,肯定会有几个学生成为老师关注的“死角”。
某区教委一位工作人员也表示,“都知道这样不好,实在是没有办法。我区的现状如此,人口多,外来人口也多,每个学校都肩负着容纳越来越多学生的压力,并且教学质量越好的学校,这种压力越大,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进入这样的‘名校’。”
据这位工作人员介绍,尤其是像这样的优质校,由于地理位置及其他种种原因,该校学生的家长中不乏高级官员、高校科研院所教授、社会名流以及山西煤老板等,在中国现有的国情下,学校和教委的压力都很大。
安徽省合肥市46中,是当地的一所优质校,这所初中校目前拥有60个教学班,每年级20个教学班,每班55人以上,共有3400余名学生,算得上是当地的一所“大学校”。
该校傅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当地教委也曾出台了一些限制学校规模的政策,但实施起来却相当困难。“以前在规划城市布局的时候,可能没有想到现在城市化的速度这么快。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教育的需求也不同,这样不可避免的就会出现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尤其是优质教育的不均衡。”
在傅老师看来,某些学校扩大招生,其实也是为了缓解这种教育不均衡的无奈之举。“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只有从城市规划上着手,合理布局,多建好学校,这样学生就不会‘扎堆’了。当然,这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
家住北京市西城区的赵女士,今年为了把孩子送进京城的一所“名校”,可谓费尽了周折,付出了高昂代价。她告诉记者,自己图的就是那所学校名气大,教学质量好,至于学校大小、班里人数多少,并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中小学校究竟该大些,还是该小些?
在“巨无霸”中小学广受业界争议的同时,名校办分校、乃至组建中小学大型教育集团的模式却应势而起。
在京城,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人大附中、北京四中、北京陈经纶中学、芳草地小学、史家小学、北京小学等名校业已开办或即将开办多所分校外,位处远郊区县的一些优质中小学也相继兴办了分校,或一校多址办学。
而“试行学校联盟”、“开展名校办分校”、实行“优质管理输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范围”等条款也正式写进了北京等一些省市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
那么,中小学校究竟该大些,还是该小些?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表示,超大规模中小学的存在,是一种反教育的现象。“所谓的‘名校办分校’,也多会导致出现一些急功近利的‘面子工程’,其实质是把学生当作流水线上的产品,几乎不可能按照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个性化教育,学校也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
在熊丙奇看来,“巨无霸”中小学之所以存在,其“深层根源还在于目前的考试评价制度”,直接原因便是一些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奉行了一种错误的教育理念。
而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校长张德庆却持有不同看法,他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表示:“优质校规模越大越好,非优质校规模越小越好。”
针对业界“超大规模学校难以实现多样化发展”的观点,张德庆校长以本校的发展实践给出了答案。目前,陈经纶中学共兴办了初中部、嘉铭分校和帝景分校三所分校,每所学校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陈经纶中学及其分校只有一个法人,到我们这里参观后,谁还会否认我们每所学校没有自己的特色,谁还会否认我们不能实现多样化发展呢?”
但业界一种普遍的看法是,从长远而言,“巨无霸”中小学有违教育规律,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表示:“‘巨无霸’学校不便于管理,我反对把中小学校办得过大。我认为中小学校的规模在一千人左右最好,这样老师、校长能够直接接触到每一个学生。那种五六千人、上万人的学校是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记者 苏金柱 郑欣)
(责任编辑:史雅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