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不仅是百姓的多年夙愿,更是衡量教育公平、社会和谐的指标之一。今年是各地出台“随迁子女就地高考”(即“异地高考”)政策的第一年。据悉,全国近20个省份今年不同程度地放开异地高考。目前10个省份官方披露数据显示,约4500名考生参加异地高考,这一数字与912万的高考人数相比,仅占约0.5‰。
据报道,辽宁省招考办普招处处长邓玉波介绍,2012年调研了解到,全省约有5000多名外省生源符合辽宁设定的异地高考报名条件,但是实际报名人数只有预计数的1/10。与之相似,湖北省只有219名考生报名异地高考,不到摸底预判数量的一成。江苏省实际报名的异地高考人数也只有300多人。
很多人据此表示“异地高考遇冷”,对此,有专家认为属意料之中。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异地高考之所以在一些地方遇冷,有多方面原因。其一,有些地区并非异地高考矛盾突出的地区,地方政府在制订政策之初就预计开放后没有多少人参加。其二,今年刚出台异地高考政策,符合条件的学生并不多,此前由于没有异地高考政策,很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可能在读完初中之后就回到原籍读书了;其三,这些地方开放异地高考,不只有学籍的要求,还有对学生父母的职业、住所限制,这使经过审核符合条件的异地高考考生进一步减少。
“关注异地高考政策的效果,不能看政策执行的当年,而必须有3到6年的时间。”熊丙奇强调,“我国应把解决异地高考的重点,聚焦在北上广等矛盾突出的地方,否则即便其他省市都开放了,问题还是只得到极少比例的解决,这无法回应社会的关切。”
有教育专家指出,异地高考难不在“考”,而在“录取”。考试只是加一张考卷,但是录取却涉及到流入地考生的切身利益。越是在北上广这样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的地区,统筹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诉求就越难。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很多省份都可以“宽容”地接纳随迁子女的时候,北上广地区却通过只允许随迁子女参加高职院校而非普通高等学校的录取、提供“五证”、“可借考,但必须回原籍录取”等方式,设定异地高考的门槛。
有专家强调,异地高考政策毕竟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不要着急用“遇冷”来判断,还应该给予政策实施后效果的展现以一定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