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岩、负重跑、障碍跳跃……这些看似“铁人N项”的训练,昨天成了北京市第24中学“生存教育”展示课的主要内容。记者了解到,为了让学生能够在突发事件中掌握自救、互救的知识技能,24中开设了“生存与发展”课程,甚至将婴幼儿时代的爬行练习也作为基础训练。
“刚刚发生了建筑坍塌,你在废墟中,仅有一点空间……”昨天的展示课上,随着体育老师的一声令下,学生们全体卧倒,灵活、有序地从仅有40厘米高度的障碍栏杆下向前爬行,直至“脱险”。“爬的过程中,小臂一定要紧贴地面,手脚协调才能爬得快”,初一3班的洪玉婷说,“不光是匍匐爬行,我们还学习了打‘世界上最能救命’的绳结,遇到火灾就可以从窗户顺绳而下”。
24中学副校长白可介绍,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此后的不少国内外自然灾害,都给学校敲响了警钟,教师发现许多伤亡是由于人们体能基础差、缺少必要的逃生方法才发生的。由此学校萌生了“生存教育”的想法,并首先与体育课“联盟”,由教师自编了《体育与生存》校本教材,主要通过负重跑、攀岩等进行体能训练,并有针对性地学习打绳结、木板搭桥等在火灾、洪水来临时必要的技巧。“除了在每周一次的校本课上进行学习,体育教师还把生存练习适当融入了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学校还逐步打破学科界限,形成“生存与发展”系列校本课程,涉及体育、物理、生物、心理、地理等9门学科。“时时处处都在为学生灌输生存知识与技能。比如,一旦在野外被蛇咬伤的处理方法被纳入生物课中,而心理课程则是教会学生冷静对待突发事件的情绪控制,”白校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