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发现场。昨天,有人发现献陵院内的云纹丹陛石多处被凿,一侧台阶已被破坏,怀疑为偷盗者所为。景区保卫科称,未发现有文物丢失。读者 崔先生 供图
新京报讯 昨日,文保人士崔先生称,十三陵献陵内的重要文物云纹丹陛石周边台阶被破坏,怀疑为偷盗者所为。十三陵特区保卫科表示,已展开调查,目前无文物丢失。
崔先生介绍,昨日上午,他来到十三陵游览。在献陵逗留期间,突然看见院内刻有云纹的丹陛石附近,遭到大面积的破坏。
崔先生出示的一系列图片显示,丹陛石一侧石阶几乎消失,原本的阶梯断成两三截,堆放在地上。布满尘土的丹陛石上,有很多被凿的痕迹,受损部位露出了白色质地。
“这些痕迹一看就是最近发生的,我问了问守陵人,对方也承认了。”崔先生表示,因丹陛石较大,想取走必须先凿开旁边的石阶,再将其挖出,所以现场情况很明显是偷盗者所为。
崔先生称,当时,他拨打110,十三陵派出所民警赶到现场,进行勘查。
昨日下午4时许,献陵大门紧闭,游人只能从门缝向内张望。
“守陵人”表示该陵不对外开放了,并拒绝透露有关丹陛石的情况。
十三陵特区保卫科一负责人表示,数日前,他们曾通过探头,发现确实有人想在献陵偷盗。他们当时就报了警,并派人追赶过,但没有抓住嫌疑人。目前,事件仍在调查中,无文物丢失。
简介
明献陵:中国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和皇后张氏的陵墓,坐落在昌平区境内燕山山麓的天寿山,是明十三陵之一。
仁宗临终曾遗诏:“朕既临御日浅,恩泽未浃于民,不忍重劳,山陵制度务从俭约。”
建成后的献陵,陵寝制度确实比较俭朴。前人在述及明陵时有“献陵最朴,景陵最小”之说,它为此后的明陵建筑树立了楷模。
专家说法
丹陛石丢损难以补配
据了解,丹陛石一般是置于皇家殿宇门前、为皇家身份的象征。“陛”指的是宫殿前的台阶,古时宫殿前的台阶多饰红色,因此叫“丹陛”。
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副研究员刘卫东介绍,献陵是十三陵中修建时间比较早的陵墓,同时,明仁宗在位的时间很短,与他有关的文物都很珍贵。
刘卫东称,丹陛石的选材精良,制作精细,设计也有一定的套路。丹陛石一般长2米以上,宽1米左右,被建在宫殿前主路上。石头上刻有不同的花纹,有祥云、寿山等。以前,常人不能在丹陛石上走,只能走石头的两边,因为它是帝王权力的象征。
“在北京地区,这样的石刻或建筑非常少了,特别是像明献陵的丹陛石,经历了清代和‘文革’,有五六百年历史,保存到现在也很不容易。”刘卫东认为,像丹陛石这样的文物,从石材、手艺到工匠都是独一无二的,丢失或损坏后难以补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