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欧联合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教学过程项目研讨会23日在西安交大举行,标志着以研究生教育为研究对象的首期中欧调优项目已启动。有关人士称,调优研究目的在于优化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过程,符合经济发展和学生就业的需求。
调优项目(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教学过程项目)起始于欧盟博洛尼亚进程,在于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不同国家高等教育制度的透明性和兼容性,将高校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模式,引导到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模式,让教授的课程更好的匹配社会需要和学生将来的工作需要。调优项目最初在欧盟成员国之间推行,之后逐步推广到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迄今已有12年历程、数百所大学参与。
中国教育部中欧调优项目办公室主任窦现金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欧盟在调优高等教育教学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和方法,对中国正在推进实施的“卓越计划”、“高端技能性人才培养模式”等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加强中欧教育合作是大势所趋。他透露,在中欧高级别人文对话的框架下,不妨提出高等教育教学“学分互认”的构想,中国的大学生将有机会到欧洲国家去学习交流,并取得学分互认。比如在欧盟的26个成员国中,有学位名称为“欧洲硕士”,至少有2-3所大学共同申请设置专业,学生完成学业后,可以获得这种学位。
据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孙卫介绍,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许多高校已经具备了学习借鉴国外高等教育课程标准的能力。目前,中欧调优项目还在摸索探讨阶段,其中土木工程学科由同济大学牵头,教育学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工商管理学由西安交通大学牵头。研讨会上专家们将就3个学科方向如何开展调优工作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并形成工作机制和研究框架。本年度年底有望达成共识,有初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