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代女玉雕大师王金兰, 1956年即从事玉雕技艺的玉雕大师王金兰经过研究、试验,将人工宝石与濒临失传的压金丝、嵌宝技艺完美结合,成功地制作了金镶玉雕件。不仅如此,她在做北大资源美术学院传统工艺系主任期间,打破了以往玉雕行业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开辟了一条由学院系统教学培养玉雕接班人的新路。弟子遍布大江南北桃李满天下.
玉雕大师王金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感谢周恩来总理,要是没有他的指示,我是不可能与玉器结缘的。”
“学习玉器怎么会与周总理有关系呢?”我觉得很奇怪。
王金兰大师颇有感慨的说:“玉器是传儿不传女的,这是行内不成文的规定,在那个时代,我一个女孩子是无论如何也不允许学习玉器雕刻的。如果学,也必须是招上门女婿,让女婿学。所以虽然我从小就喜欢玉器,但是我从来没有奢望过自己可以进入玉器行业,所以我感谢周总理,因为他,我才可以与玉器相伴了大半生。”
作为第一代学习玉器雕刻的女孩子,提起学习玉雕的往事,那份心情是可以理解的。那是50年代,文化革命时期,国家换外汇,但是代价比较高,一辆卡车的自行车换来的东西和一个“仕女”人换来的东西一样。周总理知道这中情况后,就对相关人士说:“为什么不直接拿仕女人去换外汇?”
“现在的玉雕行业不允许女的进入,生产能力比较弱,仕女人的生产量也很小。”
掌握情况后,周总理就下了指示:从现在起,子乘父业,只要父亲够“艺人”资格,无论男女都可以跟着学习玉雕。这个消息让王金兰兴奋不已,女孩子可以学习玉雕了,那不是说学自己终于可以从事自己喜爱的事业了吗?王金兰按耐不住自己的迫切心情,就以送被子为借口来到了父亲工作的地方。
她怀着忐忑的心情问父亲自己是否可以学习玉雕,父亲半天没有说话,只是一直盯着王金兰。王金兰几乎紧张的不能呼吸了,看着父亲严肃的表情,觉得自己是没有希望了。想到这里眼泪便夺眶而出。然而,父亲竟然同意了,只是说了一句话:“要做,你就做最优秀的!”这句话成了王金兰一生的座右铭,为了这句话,王金兰在玉雕行业兢兢业业了近50年。
父亲同意她学习玉雕后,就开始寻找合适的师傅,因为那个时候不懂设计是不允许带徒弟的。而且当时,门派之间比较严格,是不可以随便认师傅的。最终,14岁的王金兰进入北京第一玉器社工作,师从老艺人王永海琢玉和设计。57、58经过近两年的辅助设计年的学习, 同时,又经工艺美术家潘秉衡、王树森的指点,业务能力显著提高。1960年就担任了北京玉器社人物车间设计。
但是玉雕界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说法,很多师傅教徒弟的时候是有很多保留的,不用心是根本不会学习到师傅的真本事的。而且教的过程也比较保守,一般只让看成型的,根本不会交给你怎么雕刻,师傅不在的时候你不允许看他的东西。这样的情况让刚刚开始学习玉雕的王金兰有点丧气,但是想到父亲的话,她又马上振作起来。为了学习到真本领,她每天都利用帮师傅倒水、拿工具的机会偷偷记下师傅的手法和作品的样子,下班后自己揣摩。
当时的工资只有18元,除了必要的吃喝,她都用来买小人书,每天晚上9点熄灯后,她都在被卧里“偷”着画白天师傅的作品和小人书上的人物。这样的刻苦学习终于有了回报,1972年,王金兰成了北京第一玉器社人物车间主任。
但是勤奋的王金兰并不满足这样的成绩,她学习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止。她一直坚持文化课的学习,她见人就说,我文化基础薄,要学习的地方很多,其实她的文学修养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因为50年来她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除了自学,王金兰还去很多著名大学进行了正规的学习: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人体结构,为后来的人物设计和进入大学做老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了把佛教人物雕刻的更加精致,到厦门大学学习佛学;更加可贵的是,1995年,已经53岁的王金兰还到北京老年大学学习国画,色彩搭配,让人敬佩。孜孜不倦的学习给了她无限的荣誉:
曾经被评为福建省“三八”红旗手。
曾被广大侨胞和乡亲们称为惠安县“玉雕之母”。
被北京市工艺美术品总公司授予工艺美术师称号
2004年6越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人事教育部授予“一级/玉雕高级技师”称号,2004年又被聘为“国家职业技能坚定高级考评员”。
获得的荣誉越来越多,但是王金兰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 “要做,你就做最优秀的!” 父亲的这句话一直鼓励着王金兰在玉雕之路上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