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当天,一群聋儿在安利语翼手语志愿者的带领下游览了中国科技馆。一个小姑娘一直坚持让志愿者抱在怀里,尽管带队老师几次哄劝,小姑娘始终紧紧搂住志愿者叔叔的脖子,不愿下地。据老师介绍,小姑娘的父母在外地打工,长期把女儿放在北京。尽管有很多肢体语言,但小姑娘一直不太爱学习说话,老师说起父母的时候,小姑娘把头埋在志愿者的肩膀上,没有笑容。
在中国千万个父母子女离散的打工家庭,不知有多少父母意识到:孩子们最需要的不是一件新衣服,而是有父母陪伴的生活。
“忽视”往往是这些社会问题产生的源头。
上周,汽车之家发布了一份关于儿童安全座椅在中国的使用情况调查,调查显示,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一线城市儿童安全座椅使用率为33.7%,三四线城市使用率甚至不足一成。
不少人看到这个报告后,提出了我国在使用儿童安全座椅上存在立法缺失。但相较于立法,这个调查的背后,更应该检讨和最快采取行动的,应该是孩子们的父母。当人们对“毒奶粉”、“毒校服”群情激越之时,却鲜有人意识到,有车族父母没有为自己的孩子使用儿童安全座椅,同样是一种“失职”。
农民工父母长年与孩子天各一方,辛苦劳作可能只是想为孩子挣学费;城市父母努力给孩子提供好的食品、素质教育,可能也以为给孩子提供了有保障的生活。然而,站在孩子的角度,父母们的给予都有着巨大的欠缺。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及心理问题、一个“不起眼儿”的安全座椅给孩子们在事故中造成的伤害,正在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
公益事业的目标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而这些因为“忽视”而带来的社会问题,仅仅缘于人们还不懂得如何给自己、给家人以正确的关心和爱护。
当我们真诚颂扬那些甘于奉献、乐于助人的道德楷模,当我们寄望公益事业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时,我们同样期待,这个社会中每一个个体,都能首先关爱自己、关爱家人,这同样是对社会的一种负责,亦是为公益做出最基本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