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大学生需正确认识“创业”的概念,中国大学生在创业路上,最缺的不是资金和政策,而是管理等实战经验。因此,大中小企业的推动作用举足轻重,鼓励女大学生“先进行深入的社会实践,再去选择就业和创业”,转变女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减轻社会、企业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歧视,唤起全社会对女大学生的关注,方能真正达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的。
第二届女大学生创业季总决赛已经落下帷幕,由全国妇联、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女企业家协会共同主办的“女大学生创业扶持行动暨女大学生创业季”(又称“创业季”)已成功举办两届,目的在于全面提升女大学生创业就业实践能力,帮扶女大学生创业就业,真正达到以“创业带动就业”目的。然而通过两年来的实践,记者发现,在女大学生们的创业路上有不少问题值得思考。
一、虽然选手素质高,但成熟的创业项目少之甚少。
选手社会经验的缺乏,不利于扶持其从创业起步。(1)选手缺乏实践意识。选手多半停留在创业计划书本身,更多的注重项目书理论上的撰写,缺乏实践能力与创新;(2)自我认识不够。选手不能正确清楚认识自身在创业项目上的角色和能力;(3)参赛项目异想天开,缺乏盈利性。2011创业季初期目标是希望能找到100个优秀项目进行导师一对一的培训孵化,同时寻找优秀项目,直接投资现金进入创业期。然而,在比赛中发现很多选手创业项目不够成熟,很难马上进入创业的实施阶段,直接投入现金让学生独立创业基本不可能;(4)经验的缺乏导致思维的局限,项目的目标人群多半还停留在大学校园。
目前大学生就业和创业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不是创业启动资金,而是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没有投资者愿意把资金放在一个不成熟的项目上,然而,成熟的项目和强能力的创业者,从来都不担心没有风险投资商青睐。
因此,参加创业大赛是让学生感受企业运营,体验创业过程的最佳方式。作为大学生而言,无论是否创业,都需要参加创业教育,从而更加深刻理解企业管理流程、各部门协作关系及决策模式,增长实践经验。作为院校应将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体验,提升就业能力。
二、校企互动的缺乏,不利于高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1)高校教材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与实际相结合的高校教材,课堂以理论教学为,缺少实战案例分析;(2)教授队伍单一。各高校以理论专家为主,缺少“企业家型”或“实战型”教授;(3)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在课堂以听为主,很难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缺少讨论性氛围,害怕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更畏惧置疑教授的观点,以致于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或动手能力;(4)实习机会较少。目前各高校的教育和企业或其它机构岗位的需求基本脱节,由于缺乏校企互动,缺乏 “职业技术教育”、“实战演练”、“落地实习”、“经验交流”,由此,即使是高学历学生,在实战能力上亦成了“井底之蛙”。
IBM大中华区女性技术社团主席宋歌博士强调:大学生创业前期的准备,实践能力的提升尤为重要,我们这些国际型大企业,应该全面肩负起这个社会使命,同样,中小企业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一批成功的创业家。通过各类渠道,如“女大学生创业季”的创业大赛,就是大学生感知企业的社会实训活动的较好途径,可以让选手在比赛过程中,明白创业的艰辛,更加理性地面对自身的创业与就业问题。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创业环境也是步步艰辛。大学生更应该理智创业,理性就业。IBM作为全国妇联的“女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2011年至今,连续两年与“女大学生创业季”进行战略合作,为女大学生提供近500个实习实践职位,400多个工作岗位项目,目的也是为了全面响应中国政府的号召“先进行深入的社会实践,再去选择就业和创业”,也希望更多的大中小企业参与到“提升大学生创业就业实践能力”当中来,为“以创业带动就业”真正出一份力。
三、政府信息渠道建设的滞后,不利于大学生有效获得政策的指导与支持。
国家出台了不少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但这些信息的获得渠道却比较单一,主要来源渠道是从网络上搜取,导致比较难全面地第一时间了解所有关于创业相关的政策;比如小额贷款,不仅知道的大学生少,好不容易得知了此信息的大学生,却不知通过何种渠道和程序去申请,政府优惠政策信息不对称,不利于大学生有效获得政策的指导与支持。
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独立性,不利于扶持大学生成功创业。
目前,已经建立起了不少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但大多为独立的孵化园,很难形成统一可持续性的孵化机制,扶持行动多半为培训和咨询服务,较难达到最终孵化的作用,就目前而言,由于大学生实战能力的缺乏,独立创业,是一个艰苦的旅程,要冲破阻碍,还需更多社会力量,包括成功创业者、企业家等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