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头收购价格跌破1元/斤,流通环节、下游产业承接亦雪上加霜
随着全国水果市场收购价格快速跌入冰点,在微博上帮家乡叫卖陕西苹果的“芙蓉姐姐”瞬间也成为正能量。12月第一周,《中国经营报》记者在陕西调查了解到,苹果的地头收购价格已经跌破每斤1元,远低于种植成本。
从芹菜、山楂再到苹果,“滞销”蔓延成为这个冬天里种植户心上的寒潮。有分析称,集中上市引发了暂时性的“供过于求”,但本报记者连日在陕西、甘肃多个产果大县的调查发现,产业链条上多个环节不同程度的扭曲,很久以前已经为今天的现状埋下了伏笔。
上游:果业经济政策性“振兴”
咸阳市武功县已经是零下8度的天气,但是张为民却还住在简易的帐篷中,看护着自家丰收的苹果。
他告诉记者今年产量约有5万斤,但大多数苹果仍然滞销在地里,即使卖出去的苹果,价格大多也没有超过2元/斤。
近期陕西省农业部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仅咸阳地区今年滞销的苹果高达400万吨。
“部分农民对农副产品的收益大为失望,有的农民甚至一气之下砍掉已经挂果的果树。”农副产品经营者邱宏告诉记者。经济农业近年来一直受到各个地方政府的热捧,为此各个地方政府出台了众多的优惠政策来引导农民向经济农业靠拢。有些地方政府大打“农业经济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牌,搞农业示范园区,以此来影响周围的农民向其靠拢。
在形成规模效应的过程中,“农业补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邱宏从事农副产品经营已经接近15年。“每年从政府那里获得的资金接近总投入的30%。”他说。
农业补贴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种植户的选择。咸阳礼泉县,2000年之前这里大多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一位张姓村民告诉记者,当时种苹果甚至还要上缴果业税。后来随着国家支持经济农业的政策落实,果业税也随之取消,他开始改种苹果。
2000年之后,支持政策增加,其中包括每年免费组织果业的生产技术的培训,对于一些山地的果树种植还可以享受每亩140元的“退耕还林费”。现在他自家的8亩承包耕地全部栽上了果树,而全村7000多亩地则有80%以上全部都是果树。
记者了解到,关于农业补贴具体的补贴资金由国家财政统一划拨,然后由地方政府统计各类农作物的种植面积,逐级上报,最后再由省一级别的相关部门按照上报的数据配额拨发补贴资金。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能够形成规模化生产,单亩的补贴标准会大幅提升。以玉米为例,玉米每亩补贴10元,但是形成规模化生产的玉米每亩就能达到80元。一位山西农业厅人士透露,现在国家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社,以此来带动新型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农业合作社,国家可以一次性发放无息贷款400万元。
重重利好之下,单品农产品的种植呈膨胀之势。以苹果为例,从2006~2011年,仅陕西省苹果种植面积就突破114万公顷,比2006年种植面积增长了33%;2011年产量高达1420万吨,分别占据全国和全世界苹果总产量的1/3和1/8。
一位长期关注农业经济的分析人士向记者表示,除了国家补贴之外,在一些地方还伴随无息贷款、贴息贷款以及技术指导、化肥优惠等措施。
上述种植户表示,在苹果树种植初期,基本上全部是投资,3年之后开始挂果,补贴等措施也在这个阶段退出。“最好的时候,每亩收入接近万元。但是今年每斤苹果亏损接近1元钱。”但他表示,由于已经倾全力种植苹果,即使收成不好也很难转投其他产业。
记者调查获悉,由于咸阳果业起步较早,果业经济效益也带动了周边“跟风”。
陕西省礼泉县一位原主管农业的领导向记者表述,在2000年左右,全国的果业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还不是很明显,但是咸阳的苹果产出已初现效益。紧邻的甘肃庆阳正是看到咸阳果业所取得的成绩,以此效仿,购置咸阳树苗,由政府出面统一规划发展果业经济。就在2011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曾曝光了甘肃省庆阳市宁县政府强制铲除已种小麦改栽果树的报道。当时有农业专家对当地政府的这种“强制性农业经济”违背了市场发展的规律的做法提出了质疑。同样的区域,2012年苹果价格的暴跌,似乎也部分佐证了盲目扩大种植面积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