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卫生局疾控处副处长杜红表示,北京市正在编制北京市中小学生健康指引,预计明年初发放到全市中小学校内。市卫生局还计划建立一个“E网通”,打造一个由权威医疗机构提供信息的健康教育平台。
□公众生活
年龄最小糖尿病患者才9岁
京华时报:从公众而言,哪些因素间接导致了慢性病的发生?
杜红:外出就餐、喜食高油高盐高热量的食物、运动量少、吸烟率居高不下等因素都是目前居民生活中慢性病患病危险因素,比如居民目前人均盐和油日均摄入量为13克和50克左右,超出世卫组织建议的6克和25克近一倍。所以,下一步,除了推广宣传健康知识外,我们也将动员更多企事业单位打造健康食堂和健康餐厅,从每日一顿的工作餐开始,培养居民们的“淡口味”。
京华时报:近年来,慢性病的发病是否有年轻化的趋势?
杜红:没错!目前,儿童的近视眼、肥胖问题突出,去年我们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市中小学生肥胖检出率为20.7%,男生达到25.9%。其中,小学阶段肥胖检出率随着年龄增高而增高,男生在小学六年级时肥胖检出率最高,为31.1%。到17岁时,男生平均体重达到70.6公斤,女生平均体重达到57公斤。肥胖是高血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目前我们的学生中已经出现了糖尿病病例,年龄最小的才9岁。
京华时报:如何降低儿童肥胖率、控制视力不良率?
杜红:我们已经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了健康促进学校的创建工作,全市每年新增至少100所健康促进学校,并要求学校上好“防近视,控肥胖”为主题的健康教育课,确保学生每天在校锻炼一小时。市卫生局和市教委今年还发起了“防近视、控肥胖”六一行动,并结合孩子们不同年龄阶段的生活习惯和生长特点,编制了北京市中小学生健康指引。同时,学校还设立了一个身高体重检测点,张贴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评价标准,以便保证学生实施健康自我管理。
京华时报:该指引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呢?何时能走进校园?
杜红:包括用眼习惯、少吃油炸食物和膨化食品、如何防止意外发生等多种内容,该指引计划明年初发到全市中小学校内,预计首批发放70万份,目前我们在进一步修订后,将正式出版印刷。书中还有家长阅读学习的部分,帮助孩子们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知识普及
计划打造官方健康教育平台
京华时报:目前,市场上各类养生保健类图书及网站等健康知识鱼龙混杂,本市已经成立了健康科普专家库,下一步在普及正确的健康知识方面还有何举措?
杜红:我们(市卫生局)已经计划建立一个“E网通”,打造一个市级健康教育平台,通过官方引导,将各种健康知识、养生知识、预防慢病知识、医疗信息等所有健康教育资源汇总在这个平台上,“E网通”发布的信息都是由本市的权威医疗机构提供,经过审核把关,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和权威性。目前,“养生堂”栏目已经深入人心,但主要收视群体都为老年人,我们想把“E网通”打造成一个品牌,加上微博等新媒体,让经常上网的年轻人也有预防疾病、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信息渠道。
京华时报:全民健康目标的实现并非卫生部门举一家之力就可实现的事,我们是否会联合多部门,并发动社会力量来推广健康生活的重要意义和正确方式?
杜红:是的,2009年市政府成立了由市政府统一领导,16个区县政府和31个部门为成员的健康促进工作委员会,制定了健康促进十年规划和九大行动。比如体委提供的健康器械,总工会启动的恢复工间操行动,教委配合的防治学生沙眼等等。慢性病的防控必须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专业支撑、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模式和机制,共同采取行动。下一步,我们计划和共青团合作,在各单位中培训健康教育的义务宣传员或志愿者,像艾滋病防治的主力军是大学生一样,发动社会力量,在志愿者们自己掌握健康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会“一传十,十传百”地向同事和家人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