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图:吴文锋
“今年竞争异常惨烈,国考看来又无望了,但为了‘金碗’一定要血拼到底!”11月3日是“国考”的最后确认日,这天心烦意乱的小许在日志中写下这样一句话。这时候,距离他上一次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已经过去将近一年,而距离下次“国考”还有短短不到两个月时间。
作为一名“二进宫”的考生,小许坦言自己压力不小,但为了那只“金碗”,他已“把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里”。
在小许力拼“国考”之时,经过几轮角逐厮杀,高分考入广东副省级城市实权部门办公室岗位的廖辉,没过一年却又选择再次回到原单位。本来纠结的他已想清楚自己的选择,但这些天一有朋友遇到他,都说“你错了”。“80后”廖辉至今还很困惑,自己的这道人生选择题到底是对是错?
廖辉对自己的选择产生怀疑的大背景是今年“国考”报名人数再创新高,一举突破150万,连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合川调查队业务科室科员,都以9470:1的报考比例,成为第一抢手职位。今年国考广东共招录1004人,竞争比高达134:1,竞争激烈程度比全国高一倍。
当公务员,到底是端上“金碗”还是进入“围城”?
南方日报记者 刘茜 雷雨 实习生 郭翔宇
【大学生“考碗族”】为“金碗”转战不同城市考试
在小许身边,还有不少像他这样的考生,在往年考试失利之后,选择继续复习,“回流”再考。他们戏称自己正在读“大五”、“大六”。他们转战省内不同城市,参加各地市、各类型的省市公务员考试。他们互称考友,租住在一起,“抱团取暖”。
“一年的时间,参加各种类型的公务员考试,全都打了‘水漂’,在别人眼里自己就是‘待业青年’。考下去已别无选择。”小许自嘲般苦笑。就读于广州某重点院校的小许其实有着不错的条件,完全有条件选择更好的就业机会。
“除了去年国考,我还参加了中山市某部门、深圳市某部门的公务员考试等四场公务员考试。”而在第一次“国考”失利以后,小许毅然报考了之前一直想回避的选调生。“虽然选调生必须在基层工作,但毕竟算是进入了公务员队伍。”小许希望,通过这样一种“迂回”的形式“挤”进公务员行列,可惜仅录取三名的面试当中,小许最终憾居第四,黯然失去机会。
在小许身边,还有不少像他这样的考生,在往年考试失利之后,选择继续复习,“回流”再考。他们戏称自己正在读“大五”、“大六”。他们转战省内不同城市,参加各地市、各类型的省市公务员考试。他们互称考友,租住在一起,“抱团取暖”。
记者来到小许合租公寓,如今他与另一名已经参加多年公务员考试的“元老”租住在一起。
厨房里没有任何厨具,“这里靠近学校食堂,用餐方便,复习紧张的时候,一包方便面就应付了。”而在进门的时候,小许摄手摄脚,压低声音跟记者表示:“进去小声一点,合租的兄弟这次深圳公考又没有过,声音太大会影响他的情绪。”
除了屡败屡战却又屡战屡败的心理煎熬外,从复习到考试所需的一笔不小开销对考生们也形成了无形的心理压力。“这一年,除了转战各地考试的交通费用,仅报读复习班和吃住就花了将近3万元。”问及为何对报考公务员如此“执着”,小许坦言,最初报考公务员是父母的想法。在家乡常听父辈人说,某某人上学上了这么多年,大学毕业了连个正经工作都没有。言辞之间,充满惋惜和失望。而“正经”工作就是机关和事业单位。
小许曾对“铁饭碗”嗤之以鼻,但看到身边同学、朋友成为公务员后不仅有着较为优越的薪酬和工作条件,社会地位也“水涨船高”,这让小许的观念慢慢发生了改变:“我也不知道适不适合做公务员,但打工和自主创业都太艰难。”
“今年再考不上,会选择继续报考,直到考上为止,”小许认为“国考”虽然竞争激烈,但从其笔试到面试都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限制,很公平。
有不少人和小许有相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公务员面向全社会实行公平竞争,各个环节高度透明化、公开公平化让人感到充满希望和挑战,而这恰恰是现在就业大环境的硬伤。
也有专家指出,毕业生“一窝蜂”报考公务员反映出就业观念的狭窄,对整个社会将来的人才结构会造成严重影响。前不久,人事部对89个城市的一项就业统计显示,公务员职位只为大学毕业生提供1%的就业岗位,但却吸引了46%大学生的目光。
“年年公务员考试大学生挤破头,其实让没有基层经验的大学生直接从学校到机关未必合适。”华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谌新民认为,许多人更适合做专业人才并不适合做党政工作,并且从整个社会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看,把专业性很强的人才集中在党政部门,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浪费,年轻人成才的路应该多样化。
【职场“考碗族”】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作为一份维持生存的工作来说,公务员是很好的选择。但是想要实现理想的话,我找不到落点。”回忆机关工作的个中滋味,廖辉认为,“我除了对衣食无忧的生活本身有所向往外,或许心中还是有一点理想吧,这是悲剧产生的原因。”
与毕业生将公务员作为职业理想一样,一些在职人员经过几年的历练,也加入考公务员大军。公务员工作稳定,压力较小成为一些白领“改行”的理由。
廖辉大学里读的是新闻系,“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他的理想。毕业后他进了广州的一家媒体。
几年来,风里来雨里去,最初两年新鲜过后,廖辉感到“无冕之王”的理想光环不仅经常被无情的现实击碎,每天眼睛一睁,冒出的念头就是“会不会漏稿,别人发了我有没有发,别人是不是棋高一着”。不仅如此,长期奔波、作息不规律的生活,让他经常紧张、焦虑甚至失眠,他开始憧憬朝九晚五的安稳日子。“现实和理想之间是很矛盾的。”
廖辉决定考公务员。在一个副省级城市实权部门的办公室岗位竞争中,他从近千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
“公务员衣食无忧,发展轨迹有迹可循。”比起记者,这是廖辉对公务员最鲜明的印象。的确,每天准点上班,食堂3元钱管饱,不用风里来雨里去,这些都是过去当记者时不可企及的“安逸”。
但廖辉没想到自己会变得这般微不足道:每天就等着领导安排活,好坏也全凭领导一句话。还有填不完的表格,写不完的材料。不断的重复性工作让他觉得没有创造性,自己就像一颗普普通通的螺丝钉。
这种反差,廖辉也有过心理准备。有人私下劝他,“因为暂时不适应吧,时间长了以后估计也会觉得好,因为甜头在后头。”
到新单位工作不到一年,廖辉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他决定离开。
“作为一份维持生存的工作来说,公务员是很好的选择。但是想要实现理想的话,我找不到落点。”回忆机关工作的个中滋味,廖辉认为,“我除了对衣食无忧的生活本身有所向往外,或许心中还是有一点理想吧,这是悲剧产生的原因。”
最终,廖辉又回到了他熟悉的媒体。他说,媒体这个职业虽然压力大,但每天与不同人和事打交道。“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比做公务员有趣得多”。
“吃回头草”后廖辉有很多感触,他说,公务员只是一份普通的职业,选择一份工作,应该有清晰职业规划。“奋斗轨迹是很多元的,还要搞清楚公务员的本质是为老百姓服务,如果你的工作没有体现为老百姓服务这一点,我想这份工作本身能提供的只剩下对权力的欲望。”
“过来人”廖辉还认为,人们对公务员工作有一个很大的误区,认为公务员工作很轻松,却不知其繁杂、琐碎。
其实,今年考生们热议的“史上最苦金饭碗”也说明了这一点,过去的“一杯清茶一包烟,一份报纸坐半天”的公务员生活,已经成了“过去式”。
广东社科院区域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体制的不断完善,任何职业都已经不可能再“一劳永逸”。他建议,年轻人需要正确的职业动机,要问问自己“到底想干什么”、“能干什么”,通过持续探索,把握未来方向。同时,还要有耐心,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发现自己的特长。
【前辈“考碗族”】官场是一条布满荆棘的路
在机关你还得如履薄冰,夹起尾巴做人,生怕出一点错。5年之后,看看那些当了律师或者到企业当法律顾问的同学也很不错,林祥忍不住想冲出“围城”。但一想到自己好不容易考上的公务员,又忍了。
有人说,公务员考试火爆说到底就是为了谋求一官半职,这与封建社会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官本位”思想息息相关。因为考取公务员是求得官职的必经之路。
确实,有很大一部分人考公务员是冲着仕途去的,林祥就是其中一名。当年他从学校法律系毕业时,公务员考试才刚刚开始。“在学校是学生会干部,对职业的设计就是从政”。今天他深刻地会到官场是一条布满荆棘和陷阱的路。“除非你有这方面的抱负和很强抗压力。”林祥说。
在他看来,一般的公务员在机关里头就是普通工作人员,要想出人头地难上加难。十多年过去了,有着良好从政素质的林祥才好不容易“熬”成了珠三角某县级市的信访局副局长。“进入机关这个行列和环境,你就像进入了一个大油锅和金丝笼,慢慢地把你的青春、智慧和活力像在油锅中熬油一样一点一点地全部熬尽。”
林祥向记者回忆他的“仕途”:刚进信访局时在办公室写材料,领导只是给你略讲想法,你马上就要写成几千字的材料,领导一看不满意,就得重写。为了领导的讲话稿熬几个通宵是常事。“至今我还认为天下最苦的两件事就是机关给领导写材料和农民种地”。
在机关你还得如履薄冰,夹起尾巴做人,生怕出一点错。5年之后,看看那些当了律师或者到企业当法律顾问的同学也很不错,林祥忍不住想冲出“围城”。但一想到自己好不容易考上的公务员,又忍了。
“虽然当了副局长,但只要有人进广州、北京上访就要立马飞奔过去做工作。经常半夜一接到电话就紧张得无法入睡”。林祥告诉记者,现在的官越来越不好当了,看起来风光无限,但背后的苦衷没多少人知道。不是担心工作出问题,就是怕人情世故处理不好。很长时间林祥常常失眠,人还不满四十,白发却长了不少。
另外,官场激烈的职业竞争也让林祥觉得“仕途”并不是在外人眼中风光的好职业。他认为,目前公务员制度刚性太强,官员价值的实现只有通过职务的升迁来体现。大多官员只有一条道路可走,如果得不到职位上的升迁将会产生焦虑情绪。
官位的稀缺,同僚之间的激烈竞争也会使他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在官场上还时刻担心竞争对手趁机抓住自己某个弱点把自己搞下去。“官场就像演艺界一样是金字塔式的职业,只有混到了塔顶,你才会有良好的感觉,不然你会处处感到压抑。”林祥说。
林祥说,在外人眼中看来,官员是衣食无忧、风光体面,但他认识的官员中没有几个人想让孩子走这条路。
对此,中山大学政务管理学院副院长倪星认为,近年来正值社会转型时期,问责制度、群众信访、维稳工作等,无不向官员提出新的挑战。在倪星看来,新闻媒体的发达,网络监督的兴起,使得官员不得不面临公众的审视,承受着公众质询带来的巨大压力。“很多情况下,官员只要一言不慎,就可能会丢掉乌纱帽”。
“做公务员一定要有很强的公众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但可悲的是人们把它当成了‘饭碗’。”倪星说。他认为,如果不根据个人实际情况,盲目报考公务员,费尽千辛万苦进入公务员队伍后,不能适应机关工作,在里面患得患失,得过且过,反而得不偿失。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务员报考热可能是把利害相关的双刃剑,没有利用好的话,不仅会打击个人的工作积极性,也对建设服务型政府无益。
“公务员分为综合管理类、行政执法类和专业技术类,每种类型都需要不同的素质,比如综合管理类就需要较强的协调、决策判断能力,不是人人适合。”倪院长说。他告诉记者,他的一些学生刚考上的第一年非常兴奋,第二年就觉得很无聊,想冲出“围城”又舍不得,称公务员是“鸡肋职业”。
在倪星看来,现在权力正在被规范,公务员报酬也不高,但很多人相信他们“油水”多。“多拿不正当的收入是把自己往监狱里送啊。”倪星说。
周刊速评
莫让“铁饭碗”成“挡不住的诱惑”
刘茜
在国外,公务员工作也就是一个社会上的普通职业、一个谋生职业而已,尤其在西方的一些国家中,公务员并不算是社会上最好的职业。在中国,公务员的吸引力在改革开放初期也没那么高。
为什么我们搞市场经济这么多年了,公务员却成了“神一样”的职业,大学生择业不往市场走,而拼命削尖脑袋往机关钻呢?
不少专家认为,大学生毕业首选的择业方向应该是去基层、去企业、去一线。在那里接触实际,接触群众,增长知识,增长才干,经过历练,打好根基,才更有利于以后的发展。同时,企业是社会物质财富生产的主要领域,应该有更多的知识人才投身其中,才能提高其创新能力、竞争能力。
在美国40%的毕业生选择进入企业,报公务员的比例不会超过10%,而其他不是自己创业,就是继续深造。更多发达国家,公务员只是政府的“雇员”而已,大多是妇女选择的职业。因为政府不创造价值,政府只是国家预算的执行者。
然而当前大学毕业生却出现了对机关事业单位趋之若鹜,对企业避之唯恐不及的反常现象。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不难看出是我们的政策导向存在问题。大学生看重的是公务员的工作稳定、薪金高、福利好,有保障的金饭碗。有人说这个现象的背后,折射和反映出人们对目前社会安全感的信心不足,是财富分配的扭曲。要改变目前这种不合理的择业取向,需要对我们的政策导向特别是人才选拔制度、分配制度、养老制度等方面进行合理调整,积极营造出良性稳定的就业环境以及创业条件。
其实一般公务员的职业对有才华的年轻人来说是不太适应的。行政系统有一套严格办事的程序,对创新要求不高,而刚毕业的学生往往是干劲最足、创新意愿最强的时候,应该选择更有发展前景的职业。公务员不是唯一也不是主要出路。相比之下,在其他社会行业中,个人“一展身手”的机会更多一些。在国外,第一流的人去做科研,第二流的人做管理,第三流的人才去做公务员。年轻人都来争考公务员并不正常,一个创新型的国家,更需要人才在市场中拼搏,在实验室中探索,在各个领域里创造价值。如果将社会上的优秀人才都吸收到政府体制的框架内,又有谁去推动科技的进步与社会发展呢?
如今大学生流行的择业观念是,工作稳定、一线城市、有保障。刚刚毕业什么事情都没有经历过就想到退休的事,以六十岁心态来看问题,这是时代的悲哀、教育的悲哀,也是大学生自己的悲哀。
策划统筹:刘茜 绘图:吴文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