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向恋人借了5万元,写借条三易其稿,三版借条均被恋人拿走,结果分手几年后被告上法庭,欠款变成了15万!王某被这笔糊涂账搞得不知所措,还好法官细细核对,查清了真相。今天上午记者获悉,原告现已撤诉。
一个月前,李某将王某诉至法院,要求王某归还借款15万元,并出示了王某亲笔写的3张欠条。“我明明只借了5万元,怎么变成了15万,还都有借条?”王某收到应诉材料后傻了眼,看借条上确实是自己的笔迹,更懵了,思前想后才搞明白。
原来,两人曾是情侣,其间王某向李某借了5万元用于购车。因之前从未向人借过钱,没写过借条,王某就反复写了3张,让李某挑一张最合适的,结果李某把3张借条都拿走了。因为两人在谈恋爱,王某就没在意,哪知分手几年后,李某竟借此大做文章。
庭审中,李某承认与王某曾有恋爱关系,那时借钱给王某,但自己确实一共借出了15万。法官细细审查,发现李某提供的3张借条上,借款金额都是5万元,落款日期也是同日,各借条有个别措辞差异。
于是,法官反复询问李某借款的数额、用途、地点、支付方式、来源以及同日借款为何写3张借条、有无见证人等。同时,法官告知李某,若查证其存在虚假陈述,将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李某在法官反复追问下,陈述前后不一,最终承认实际只借给王某5万元。
之后,王某归还了这5万元,李某撤诉,并将借条原件都还给了王某。“以后还真得慎重签名,注意保管借条票据了。”王某当场将借条全部撕毁。
法官提示
海淀法院法官柏梅提醒大家,向亲友借款是人们惯用的应急方式,由于彼此关系要好,借款过程中难免出现随意之举,甚至因心怀感激而忽略诸多细节。但实际上,个人亲笔签名、个人书写的条据都是非常重要的文书资料,应谨慎使用、仔细保管,以免被他人不法使用,遭遇不必要的麻烦。
借条疑案2
到底借了几笔钱
借款也是一门很有技巧的“学问”。怎么打借条?用什么形式借款?如果凭据不保留好,很有可能吃哑巴亏。
近日有这样一起案子。
故事俩版本
王某与张某因生意往来相互熟识。
据张某讲,2011年5月和6月,王某分两次向张某借款10万元,张某均以现金的形式将钱借给了王某,王某则向张某出具了两张内容为“今借张某人民币100000元整(拾万元整),于2011年10月之前归还”的借条。
2011年8月,王某以银行转账的方式还给张某其中一笔10万元借款,并将5月份打下的借条要回。今年1月,张某向王某催还2011年6月份的借款,王某拒绝归还,并称借款已还,双方产生纠纷,张某无奈起诉至朝阳法院。
借条只一张
庭审中,张某拿出2011年6月份的借条,要求王某归还10万元借款。王某却称,该借款已还,并拿出了银行转账凭条。
同时,王某还申请法院调取了王某和张某工商银行账户2011年8月份的交易明细,该明细中亦记载张某账户曾于2011年8月21日收到王某账户转入的10万元人民币。
但张某告诉法官,王某向他借了两笔钱,王某8月还款10万后,他还给了王某一张借条,如今他手里只剩下一张借条。
请求被驳回
法院审理后认为,根据王某提交的转账单据以及银行的交易明细,可以认定王某向张某支付了10万元钱。虽然张某称这笔钱只是归还了其中一笔借款,但张某手里只有一张借条,又没有银行转账记录,无法证明两笔借款的存在。法院判决驳回了张某的诉讼请求。
张某觉得自己太冤了,明明是两笔借款,怎么被对方弄着弄着就变成一笔借款了?张某觉得自己掉进了一个圈套。
此案由于证据不足,即便张某所言不虚,他也只能吃了这个哑巴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