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工商总局、交通运输部、质检总局三部委日前联合下文,要求严查汽车销售中的“返利”“好处费”等贿赂及欺诈现象,以及汽配厂和4S店等生产使用假冒伪劣配件行为。笔者近日走访汽车经销市场了解到,虽然三部委已发文整顿市场,但长期以来形成的行业“潜规则”依然存在。
■加价销售成了公开潜规则
“这款车比较紧张 ,要早提车,得加一点装饰费。”日前笔者在一家品牌4S店,工作人员仍然这样说。强制搭售现在也成了加价的一个变向手段,这些加价的车型一般都是刚上市的新款车,普遍上加价从一万元到三万元不等,如果车主在店内选购车饰,就可以提前取车。
无论车市处于淡季还是旺季,总有部分热销车型存在加价行为。为制造“紧张”氛围,经销商、车厂往往营造出车型热销、产能不足的情景,刺激车主为提早拿车额外支付费用。
虽然目前绝大多数厂家对加价提车的官方态度是绝不鼓励或者明令禁止,但由于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加上加价车型的市场需求大,使得经销商的加价风屡禁不止。换句话说,“热销车加价卖”已经成为业内公开的潜规则。“饥饿营销”也已被车企们看作屡试不爽的“炒作”手段。因此,即使厂家完全具备生产的产能,也会有意让市场保持着适度的饥饿感。当产品“供不应求”时,终端市场的加价现象也就非常正常了。
据业内人士透露,规模越大、销量越好的经销店,往往拥有更多的汽车配额,没有加价的消费者预付定金后,常被告知四五个月后提车,如果所买车型提前到店,经销商并不会及时通知车主,而是将车卖给同意加价的消费者,随后经销商再伺机寻找下一个赞同加价的车主,直到没有办法拖延,才按指导价将车卖给最早没有加价的消费者。
■消费者无奈被潜规则
不管有意还是无意,也不管消费者在心里如何恨得牙根痒痒,但在实际的市场中,消费者的推动无疑也是提车加价的一个因素。一些消费者为了早提车、加塞提车,就用自己的财大气粗来显示特权,而对这种送上来的“包子”,经销商当然会欣然笑纳,最终导致了市场加价的泛滥。
今年五一前终于如愿提到爱车的车主高先生虽然付出了三万元的额外代价,但在他看来已经很满足了。“这款车是我早就相中的,在刚刚发布的时候就开始瞄准了。等到它真正上市我来定的时候,销售人员告诉我要等半年以上的时间,不过如果加一些加急费用,可以在五一前提车。为了早点提车,我就咬牙多掏了三万元。虽说有点不舒服,但已经不错了,其他人都是掏四五万元的加价才提到的车。”高先生说。而据笔者了解,像高先生这种急于早日开上车的人,在被潜规则的车主中比例不少。
曾有网站就汽车加价进行了个小调查,结果在4784名投票人中,有591人表示对自己看上的新车加价也买,占投票人总数的 12.4%;2376人表示要等等看,占投票人数的49.7%。在回答“接受的加价范围”这一问题时,40.9%的人接受2000元以下,2.6%的人接受3万元以上。就是因为有这12.4%的人加价也买,才会支撑加价现象存在下去。
■缺乏细则难改变车市乱象
三部委联合下发文件对车市乱象进行整顿,这在国内的汽车销售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但对于这样一次史无前例的整顿,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汽车销售市场的反应却较为平淡。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场对于整顿的效果普遍都不看好。一些经销商表示,虽然通知点到的现象都很具体,但是都没有明确表明实施细则,比较笼统。同时,车市的这些问题是多年存在的,已经成为一种行业现象,一个没有执行细则的通知,改变车市多年的问题是不现实的。即使抓住了几个典型,也不太可能改变整个行业的规则。
同时,我们也应该客观的看待这样的问题,每个产品都有一个属于它的生命周期,在一定的时间内涨价或是降价都是正常的市场反应,我们也应该理智的对待,不要盲目的跟风或是抵制,理性消费才是消费者最需要具备的。而对于经销商和厂商来说,适时适度的加价无可厚非,但是长久以往,甚至是以此作为营销手段,那么就是令人深恶痛绝了。理性的消费加上适时适度的市场调控与市场监管,汽车市场才能稳步健康的发展。
(编辑:张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