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师不能满足用粉笔来教学,而要把计算机和网络当作新的教学工具。门头沟大峪二小语文教师王淑娟,从教二十余载,她设计的网络教学课获得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一等奖,而她的词语教学法也让学生如考古探秘般欲罢不能。
■校长评价
王淑娟老师教学功底深厚,具有较好的语文素养,为人师表,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她能根据课程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实施启发式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她关爱学生,除了做好学科辅导外,还细致地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门头沟大峪二小校长高海英
网络情境引入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今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王淑娟认为,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模式应该改革。因此,王淑娟利用网络情境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引进课堂,选择网络课件创设问题情境,补充学习的知识背景,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深厚的兴趣。在教《麻雀》一课时,她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了四幅画:猎狗跑在我前边;小麻雀被风从树上刮下;老麻雀与猎狗搏斗;猎狗后退了。
这四幅简单的画,再现了课文内容所写的故事形象。学生边读、边看图、边想象,理解了课文内容。
同时,在学校开设的经典诵读校本课程中,王淑娟还用古典音乐助阵,音乐既能静心又可增强记忆,让学生把身心投入其中。背诵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和专注力,王淑娟总是变着花样不让孩子们觉得枯燥。集体背、同座位的对背、接龙背、拍着手背……读经典时,她尽量让学生背得滚瓜烂熟。
经典诵读成就养成教育
为使孩子更好地接受经典的影响,王淑娟在班中规定:谁犯了纪律,就要背一段《弟子规》或《三字经》,以示教育。有一次语文课,坐在前排的一位学生总是走神,他又回答不出王淑娟提出的问题,于是,王淑娟停下讲课内容开始教育起他来。谁知这位同学慢悠悠地飘来一句:“嗨!玉不琢,不成器!”教室里立时传来咯咯的笑声。这句话把王淑娟的怒火一扫而空,她也幽默地回了句:“嗨,此木不可雕也。”教室里再次笑声一片。没想到那位不听讲的同学主动地站起来开始背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然后挺直了身子专心地听起课来,其他学生笑过之后听起课来也更加精神了。王淑娟欣慰地说,“这些经典的语句不仅化解了我与学生之间的矛盾,而且已深深地扎入孩子的心灵,影响他们的生活了。”
这种既不伤害师生感情,又能将读经与养成教育结合起来的方法也得到了家长的拥护。学生在家中做得不好,家长也会叫孩子背一段《弟子规》或《三字经》。王淑娟经常听到家长们哭笑不得的反馈,有时大人犯错,孩子们也会给背上几句,作为劝谏。一大一小相视而笑,错误就这样在愉悦的气氛中一点点改掉。
词语教学仿佛考古挖掘
作为中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基本点词语教学,王淑娟自有一番心得。
她认为,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是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老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让词语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比如,在课外阅读《卧薪尝胆》中,她发现学生认为“奴仆”就是服侍别人的意思,却很难体会到奴仆是没有尊严、没有人格的一类人。所以,王淑娟让学生先根据生活经验谈谈对“奴仆”的大致印象。但由于“奴仆”这类人离现实生活很远,学生从电视里得到的“下人”的概念和“奴仆”的概念缺乏一定的分界线,从而导致他们对词语的理解比较模糊。为了将汉字的意象形象化,她将“奴”和“仆”分别画了出来,而且边画边解释古时候的“奴”和“仆”分别是什么样子。画面感的讲解将学生的好奇心无限放大,好像跟着老师在进行考古挖掘一样,使学生对“奴仆”一词的理解不但格外精准,且印象深刻。
对一个词如此“大费周章”,王淑娟有着自己的解释,因为词义是联系词语与学生生活积累的中介,缺少了生活经验的支撑,词义只是一个空壳而已,这个词语只能是学生不会运用的“消极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