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月观音之名由,实无经本出处,学术界较为一致地认为:中唐画家周昉根据玄奘《大唐西域记》所记布呾洛迦山中的观自在菩萨而“妙创水月之体”,并在各地很快流传开来,成为后世三十三观音之一,北宋以后影响日渐扩大,成为后世观音造像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 现存较早的水月观音像大致可分为绘画和雕塑两大类,前者多见于敦煌和河西地区的石窟壁画及传世画品中,基本特征为:菩萨游戏坐,姿态随意,身后为一轮圆月背景,手持净瓶和柳枝,周围场景繁简不一,通常描绘有泉流池沼、山峦丛林,宛若一幅山水画。按文献记载,水月观音像至迟在晚唐已在各地寺院壁画中常见,目前所知最早的实物为敦煌出土的后晋天福八年(943)绢本像。 雕刻则始见于杭州西湖石窟后汉乾祐二年(950)的“朱知家镌观音像”,五代以后的水月观音像较多地出现在甘肃河西地区、四川大足、安岳以及陕西北部石窟中,基本式样为:龛形呈不规则山石状,龛侧上方雕出插有柳枝的长颈净瓶,菩萨游戏坐,体微侧,面向前方或略下视,披帛缠肩绕臂,胸腹间悬佩串珠饰,身下为各式供养人像。 水月观音作为观音信仰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造型和布局形式上与传统的佛教神祗有着较明显的区别。以其生动的画面、优美的造型和富有感染力的场景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菩萨娇美的造型宛如盛装的世俗贵族少女,一改以往佛堂庄严肃穆的气氛,这种充满浓郁世俗气息、贴近百姓生活的宗教画面也正反映北宋以来佛教进一步世俗化和本土化的趋势。
中国人民银行定于2003年10月23日发行2003版观音贵金属纪念币一套。该套纪念币共3枚,其中金币1枚,铂币1枚,银币1枚,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 一、纪念币图案 (一)正面图案 1/10盎司金质纪念币、1/10盎司铂质纪念币、1公斤银质纪念币正面图案均为普陀山朝圣门,并刊国名、年号。 (二)背面图案 1公斤银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为水月观音像,并刊面额。1公斤银质纪念币为精制币,含纯银1公斤,形状为圆形,直径100毫米,面额300元,成色99.9%,发行量3800枚。(供稿:北京银协集币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