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发生的三起公路交通安全事故成为近日的舆论热点。
8月24日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坍塌事故质疑未消,8月26日,包茂高速安塞段和沪蓉高速广安段又先后发生严重的交通追尾事故。其中,沪蓉高速追尾事故遇难人数增至12人,而陕西包茂高速公路的追尾碰撞导致客车上36人死亡,3人受伤。连续几起事故引发了国内外媒体对中国交通事故的全面关注,各类媒体和网络上对交通事故的各个环节面临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事发当天,微博关注爆发式增长
8月26日凌晨,陕西省延安市境内的包茂高速公路,一辆双层卧铺客车和一辆装有甲醇的罐车追尾,当场造成36人死亡。与24日发生的“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垮塌”事件类似,各类媒体和网络迅速高度关注此事。在26日事发当天,便出现2600余篇相关网络新闻,27日网络新闻的数量继续增长至3000余篇。
各大微博上对“延安特大交通事故”事件的关注度呈现爆发式增长,其中以腾讯微博上的增长最为明显。腾讯微博上仅26日一天,就出现164万余条相关微博。27日起,腾讯微博上相关微博的绝对数量开始大幅减少,但微博关注话题的深度却在增加。新浪微博上对此话题的关注也在稳步增长。
“微笑门”和“5块表”引发舆论转向
不过,两起交通事故发生之后的舆论脉络出现了明显差别。
公众对“哈尔滨垮桥”的关注点在于步步追问事故发生的原因和责任方。从8月26日起,在百度新闻搜索中关于此事故的“热搜词”分别是:“哈尔滨垮桥施工单位”、“哈尔滨监理单位”、“哈尔滨断桥未问责”、“哈尔滨塌桥工艺需要”等。无论是媒体还是网民,发出的追问始终围绕事故本身进行。当地政府部门、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每一次回应都引发了大量讨论。
人们对“延安车祸”的关注则因为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的一张照片而转向。
8月26日车祸发生当天,一张据称拍摄于车祸处理现场的照片激起公众反感,在网上热传。照片中,一名中年男子在背手“微笑”。
网民们迅速“人肉”出了这名男子的真实身份: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在搜索过程中,网民们还发现了多张杨达才在不同场合佩戴5块不同手表的照片,安监局局长是“名表控”的质疑迅速升温,取代了公众对车祸本身的关注。
“微笑局长”直面回应,缓解舆论关注
根据人民网(微博)(39.66,3.61,10.01%)舆情监测室的监测数据,29日,“陕西安监局长回应网络质疑”相关网络新闻的数量猛增到800余篇,达到本次舆情关注度的最高点。
当晚,“微笑局长”杨达才通过新浪微博和网友进行互动,公开对“微笑门”和“5块表”作出解释和回应,并多次向公众表示道歉。这次互动初步缓解了舆情关注度猛增的势头。30日,相关网络新闻已经下降到了500余篇。在杨达才本人在新浪微博上开设微博、与网民展开一个小时左右的网络访谈之后,相关话题的微博数量急剧减少,从29日的上万条骤降至800余条。
不过,杨局长的回应并未完全平息网民的质疑。30日,一些著名网友和媒体人又爆料称,从新闻照片中找出了杨回应的“5块表”之外的其他款式手表。
30日,当地媒体引述陕西省纪委表态,称在这一事件发生后高度关注,已经安排人员进行调查。
点评
“公职人员应多思考如何在新媒体时代转作风、改文风”
陈宁(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分析师):微博使得人手拥有一个麦克风、放大镜,“随手拍”可以迅速曝光一些官员的不当言行。新媒体时代,部分公职人员在群众工作上的服务意识差,面对群众和网民合理质疑表现出麻木和傲慢是官僚作风的表现,这些都易引起网友不满。
当下不少公职人员的落后思想和陈旧知识依然是需要改进的地方。而在政务微博发展迅速的现在,不想学,不愿学,新媒体素养和使用能力不足,对互联网技术和新业态发展重视程度不够等等,都是消极的表现。
建议公职人员应该多思考如何在新媒体时代转作风、改文风等,在公共场合不虚言、不妄言。如果语言语态不注意语境,则易招致网友指摘,就像央视主持人微笑直播灾难事故一样,会触碰到公众敏感的神经。
“想赢得网民的尊重,核心是官员敢于透明、公开的勇气”
庞胡瑞(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分析师):“微笑局长”杨达才在事发三天后现身互联网与网民沟通,应该说是一个进步,首先要肯定这种勇气和气魄;其次关注的才是针对这个事件本身网民对其的批评和不理解。从舆情应对角度来分析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网络面对“8·26”事件的悲伤从对事件的关注转移到了对官员的人肉,实际是一个舆论的“失焦”。
从杨达才的回应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个基层领导干部在面对网络问题时的实事求是,其道歉与较为充足的解释也许不能完全满足网民对其的要求,但是我们应该鼓励这种直面质疑的勇气。同样,在“微笑局长”的访谈中,我们也应该意识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民对官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想赢得网民的尊重和认可,除了完善的表达机制、巧妙的表达手段,核心的更是官员敢于透明、公开的勇气。
延安“微笑局长”仅仅是此次事故的插曲,我们不应该让舆论关注点“失焦”,问题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几块表上,更多的还是看这位局长做了什么,有没有在处理事故的核心层面推动网络负面情绪的化解。(张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