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官工程新大考:不足一成有前景,尴尬不尴尬?
保虎
据中国青年网9月1日刊登了的《29万大学生村官去留引关注:不足1成认为有前景》一文报道: 山西吕梁山大学生“村官”赵伟有着“我们算什么人,该往哪儿去?”、“两千出头的微薄收入,养活自己都难,何谈妻儿?”等各种困惑,该文指出与赵伟一样“纠结”的还有同为“村官”的数万人……之后这篇文章在网站上疯狂转载,因为“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讨老婆都被对方看不起“等词语的包装而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
该文指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在岗大学生村官已达29万人之多。但“应急”之策并未有完善的规划,3年选聘期满后,大学生“村官”的“去留”,成为这些“村官”们心头的困惑。据当前一项公开的网络调查数据显示,八成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境遇尴尬。只有不到一成的人认为,留在农村有前景。
笔者作为大学生村官群体中的一员,看到此外倍感幸酸,不禁问道,大学生村官工程实施四年来,在29万大学生村官中,居然不足1成认为有前景。
可见,大学生村官工程正在迎来一轮新大考。
从2008年大学生村官工程启动以来,在短短4年的时间里,我们把30万名左右的大学毕业生送到农村任职,在他们融入农村、带头创业富民、真心服务群众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现在现实而客观的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是,为防止大学生村官“再次失业”,我们能否同时出台一个更好的政策措施,疏通出口,避免如此尴尬境界重复上演?
这正是大学生村官工程所要解答的问题。
四年来,选聘大学生担任村官,尤其是向老少边穷等落后的农村输送高素质的人才,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对于大学生村官工程,2007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批示:“此事具有长远战略意义,赞成试行”。习近平同志也作了重要批示。根据中央领导同志批示精神,2008年3月,中组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学生村官工作作出部署。之后,该工程在全国部署开展,一批有知识、有抱负、有闯劲的大学生来到了农村,人数达到数十万。
大学生村官有两年或者三年的任期,在任期内大部分都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然而当任期满的时候,他们能否流得动?据有关数据显示,全国共有8.2万名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班子,其中3221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839人担任村委会主任,3151多人走上乡镇领导干部岗位,531人被列为县级后备干部。同时,企业和金融机构也主动从大学生村官中招聘员工。总体上看也才输出了三分之一,那么其他三分之二将走向何处?
建立健全和完善大学生村官出路体制机制,是大学生村官工程新大考的必答试卷。
答案之一:加分变定向,分数论英雄。
2010年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发布,今后,各省区市考录公务员要安排专门职位面向大学生“村官”和“三支一扶”等服务基层项目的人员,实行定向考录;同时规定大学生“村官”等报考公务员,既可报考定向考录的职位,也可报考其他职位,不再实行加分等优惠政策。这标志着我国对大学生村官工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推进进一步深入。
由“加分”变为“定向考录”,增加了公务员录取的公平性,也提高了录取率。在一定时期对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生产一线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埋头苦干没有埋头复习的人在考试中更有优势,却能吃到“定向招录”这快蛋糕,以笔试成绩的优势走上公务员岗位。这有悖于定向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服务的初衷,不利于那些实干苦干踏踏实实工作的村官,实际上也是大学生村官内部的互相争夺,也不利于基层人才队伍的稳定。存在着诸多弊端:比如说,A和B都是大学生村官,他们都通过定向招录进入面试了,而且工作都干得差不多,分数也差不多,如果有一人通过各种方式找人打招呼等,那结果会怎样。其他的事业单位定向招录等也如此。
答案之二:七二九文件美中不足
“七二九”文件,即中央和国家六部委7月29日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该文件首先肯定了四年来,大学生村官工程取得的成效,接着肯定了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中的积极贡献,之后阐述了该文件下发的目的性,即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最后,从明确目标规划、规范岗位管理、改进选聘工作、加强教育关爱、注重实际使用、强化管理考核、健全保障机制、积极扶持创业、鼓励留村任职、完善招考制度、加大选拔力度、拓宽发展渠道,加强组织领导等13个方面做了详细说明。这些说明比以往的更具体些、实在些。当还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
比如第一条:……经过3至5年努力,平均每个乡镇有2名左右大学生村官担任村“两委”正职尤其是村党组织书记……
这表面上是为了给大学生村官有“发号施令”的权利,其实在农村强大的家族势力面前,尤其在民族治理还需要依靠民族“头人”的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担任村“两委”正职尤其是村党组织书记很难实现,即使实现也很难开展工作,不利于农村的和谐稳定。同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如果不是本村的人是没有资格参选的。
另外根据第五条:……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第一年,一般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从第二年开始,考核称职、符合任职条件的,原则上应担任村“两委”委员或以上职务……除了户口、民族、宗教等问题外,大学生村官进村两委,无论替代了谁,对于以前工作的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的村两委班子来说,都是不公平的。所以在第一年当助理期间,班子成员就会处处为难、孤立甚至赶跑大学生村官。这样一来,在考核机制日益注重村两委班子意见的条件下,无论大学生村官干得如何好,考核也很难达优。即使是当地县、乡镇而不是本村的大学生村官,也会如此。
再比如第十二条、拓宽发展渠道。建立择优推介制度,引导服务期满的大学生村官通过人力资源市场自主择业,服务期满、考核称职以上的大学生村官,经县(市、区)组织人事部门推荐,可转聘为街道社区工作人员、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指导员或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工作人员……鼓励大学生村官继续学习深造。服务期满、考核称职以上的大学生村官报考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其中报考人文社科类专业研究生的,初试总分加15分。
自主择业即另行择业。随着大学生村官人数的增加,另行择业很可能是大学生村官的主要出路。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这对于大学生村官来讲应该是比较痛苦的选择。两三年的农村基层工作经验对于他们到企业求职并没有什么帮助。大多数企业并不认可他们的经历。尽管很多企业在组织的压力下不得不召开一些招聘会,但是他们也不会把很好的岗位留给大学生村官。要获得组织推荐就业,这就更难了。他们与那些同期毕业并已经有了相关企业工作经验的应聘者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另行择业很可能意味着几年的努力付之东流。
继续深造。大学生村官报考硕士研究生可享受初试加分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的优惠政策。但现实中任职期满后选择继续深造的寥寥无几,而且初试总分加10分等没有实质性意义,尤其是在老少边穷地区,他们考研究生往往是英语分数或者其他单科成绩不够。比起应届本科毕业生,这些大学生村官已经没有理论知识的优势。认真工作的村官,平时都忙着处理村务,基本没有时间进行系统学习。相反,另一些不愿做过多事情的却有充足时间保障学习,比较容易通过各类考试,离开大学生村官行列。
……
答案之三:喜迎十八大,“马车”变“宝马”。
笔者认为,大学生到村任职还是应该按照以前的政策一样,职务为村支书助理或者村主任助理,同时禁止以任何名义借调大学生村官,要让他们踏踏实实的干满任期,同时做好相关考核工作,考核合格及以上者,享受出路“宝马”政策待遇。
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最活跃力量。当前,经济、文化等已趋于世界化、无国界化。广大青年面临着经济发达、利益优厚的国外环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国内建设的抉择,该如何选择、如何定位自己的远大理想,都要看广大青年心中是否装着祖国、装着人民、装着中华民族。
大学生毕业人数一年更比一年多的场景已经持续多年。与此同时,我国三农发展却面临人力资源短缺、文化技术落后、收入微薄的多重困境。不少大学生却“宁要沿海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座房”,因此而衍生的蚁族群体不断增多,“结构性失业”和“选择性失业”一起威胁着社会稳定。面对区域性“就业灾难”,防止大学生村官“再次失业”,如果能通过政策杠杆,创新了大学生村官发展的解决办法,参照重庆大学生村官模式,把大学生村官期满再就业的“五驾马车”组装成“一辆宝马”,期满考核合格直接纳入公务员队伍,优秀的提拔使用,形成“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公务员—区县的年轻领导干部”的成长链条,这对于大学生村官成长和大学生村官工程实施,应该是一石二鸟的不二法宝。
最近关于一名厦大经济学院的女博士“死都不下基层”的微博,被人们疯狂转载,微博内容为“政和考察收获:1、毕业后不下基层!2、毕业后坚决不下基层!!3、毕业后死都不下基层!!!减肥,回去找个好男人。”之后,批驳甚至批判似的文章,也确实火了一把。对此,笔者并没有诅咒该博士,冷静思考后不禁问道“人才为什么不到基层去,基层为何难留人才?”
从物资到投资,再到人资,是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所依赖的要素。当今世界,谁能在人才竞争中占据优势,谁就能在经济、社会、科技等竞争中把握先机。
“黄金屋,颜如玉,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曾经的基层,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正是这些可能,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人蜂拥至此,创业掘金。如今,当矿产资源被掏空淘尽,当环境污染从城市转向农村……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由于产业结构单一、生活成本高涨、教育资源匮乏、政策严重滞后……基层“黄金屋,,颜如玉,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是否魅力依旧?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很现实地道出了基层人才留住难的问题。但是为什么人才总往城市、往高层跑?这其实恐怕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从“接受教育是自我投资”的观念来讲,书读的越多,自我投资的成本投入越大。在目前情况下可能更多的机会,尤其是在大型事业单位、部委集中的一些地方都是大城市,当在教育方面自我投资成本高的时候,更多人愿意在大城市工作,他们认为在那儿可以直接兑现成本,实现自我发展的可能性,平台更高,空间更大。
与此同时,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才大战”早已在广阔农村打响,伴随“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程的实施,一批批大学生村官把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大地。;这潮水般涌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会不会因为各种原因,又像潮水一般渐渐退去?
显然,我们基层,正面临人才难引与人才急剧流失的尴尬。今天的人才稀缺,就是明天的发展落后。人才流动的背后,附带着资金、技术、先进制度与管理模式的流动,而人才、资金、技术、机制,正是经济腾飞最重要的要素。
……
曾经一句“到广阔的农村去,那里大有作为”,鼓动了千百万年轻人的心,使他们投身农村。然而三四十年后,女博士“死都不下基层”的微博,正在受到人们激烈而痛苦地探讨。三四十年前去农村,其实是一次理想主义的集体动员的结果;而今如果再去农村,更多的是市场经济下的一种理性选择。怎样才能让这种仍掺杂着理想主义的选择更少痛苦呢?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农村,公共设施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生活单调……究竟要不要献身农村?人才如“候鸟”,最重要的莫过于“安居”与“乐业”,哪里气候适宜,就飞往哪里。
在越来越关注基层建设的今天,在越来越现实的社会,基层人才培养问题、留住人才问题,日益突出。如果说女博士“死都不下基层”是享乐思想作祟,那么大学生到村任职却是奉献精神使然。 号召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下基层、到农村,必须让他们看到扎根农村的希望所在,而不是将其当作就业的临时缓冲。我们在否定女博士的微博言论的同时,我们要更加肯定大学生村官的不容易,要确实采取一系列的鼓励措施,参照重庆模式,留住这来之不易的人才。
笔者要指出的是,随着国民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今后的公务员队伍,那就是新时代大学生的用武之地,大学生当村官、当公务员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那么现在还在掌权用权的老高中生或函授(电大、夜大)大学生领导,就应该为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村官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让他们大胆的去拼、去闯、去干,使之发挥更好的作用,让六零后、七零后安全着陆,八零后、九零后顺利起飞,从而能够切实解决他们的出路和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显然任期将满的大部分大学生村官,都是尽力为任职村做出了贡献的,让这些八零后、九零后顺利进入公务员队伍或者事业单位队伍,优秀者进入党政领导班子中,安全起飞,已迫不及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人都有价值实现的需要。实践也证明,当许多人发现个人上升空间受阻而看不到希望时,就造成其信心失缺、价值观扭曲。当前,我们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大学生村官考核选拔机制,地方性选拔任用差距和不平等常有存在。在工资水平跑不赢CPI、工作不能稳定、爱情婚姻等许多不确定因素面前,笔者认为,要更加注重大学生村官的成长,在上升空间上要进一步打通渠道。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是一个“橄榄型”的社会。促进大学生村官成长,不盲目地任其流进流出。避免“垂直分化”,不让基层大学生村官处于弱势地位,在社会分化的同时让其尽快进入社会管理层。当然,为了避免人才的肆意流失,市、县领导可鼓足勇气,大胆改革,从大学生村官队伍里大力提拔人才进入乡镇领导班子或其他领导岗位,在程序合法的前提下,可跨区县破格启用他乡人才。这是新农村建设正常运转的前提,是保持基层社会活力的条件,是激励村官在基层扎根奋斗的有效方式。
在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面对村官工程新大考,考题为:不足一成有前景,尴尬不尴尬?应该怎样疏出口?大学生村官的答案是什么,社会人士的答案是什么,国家的答案又是什么呢?十八大给出的答案是什么?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系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易武乡纳么田村大学生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