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 砸赝品引争议,“砸宝锤”下请留情!

  • 时间:2012-08-31 新闻来源: 热点资讯网
  • “乱世买黄金,盛世兴收藏”。近年来,全民收藏的热度有增无减,但不少藏友浮躁、扭曲的收藏心态也给文物造假者提供了机会和市场,致使赝品大行其道。于是,全国各地的电视鉴宝类节目也就风声水起。

    看过《天下收藏》节目的观众应该都很熟悉这个节目的特色——它不以收藏品的惊人价值吸引观众的眼球,而更加注重藏品的真假鉴定。节目中,如果持宝人的藏品被鉴定为“赝品”的话,节目主持人王刚会当场将“赝品”砸碎。

    日前,首都博物馆和《天下收藏》栏目组联合举办了《“假”如这样——真“假”藏品对比展》,从被砸掉的300多件“赝品”瓷器中选择了30余件精品,同首博的馆藏珍品对比展览。而前来参观展览的一些文物鉴定专家却为这些被砸“赝品”大呼可惜,称该栏目“所砸掉的‘赝品’不少是真品,并且不乏珍品”。

    针对众藏家的质疑,《天下收藏》节目组的回应是——绝不可能砸错!《天下收藏》制片人韩勇称,虽然观众在节目当中只看到三位专家,但他们的背后有一个庞大的专家库。“专家库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来自专业机构的专家,如博物馆和文物局的鉴定专家;二是拍卖公司的高级从业人员,他们多是拍卖公司的业务带头人;三是高端艺术品行业当中的经纪人。每一件瓷器,至少要由3到5位专家鉴定,并且实行一票否决。而且我们是把最有把握的瓷器拿出来做节目,绝对不会砸错东西。”

    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而在这样的争议中,主角似乎都是内行,一时间,内行们争论不休,外行们也热议不断。而主持人王刚和他那把大锤可谓是节目的最大看点,那么他是怎样看待“赝品”的?节目创立之初又为何设计砸“宝”这个环节?既然要砸宝,那么专家的专业度究竟有多高?面对广大的收藏家

    是赝品就一定要砸掉吗?

    谁有权力判断文物或艺术品的生死?

    文物鉴定是一项技术含量极高的工作,有时肉眼无法判别还要科学仪器检测,在节目录取现场,几个专家短时间内就能断定真假,是否过于草率?

    著名领导力研究专家谭小芳老师指出,任何砸都是一种破坏和毁灭,都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破坏和否定。赝品本身并没有原罪,瓷器等高仿文物也凝聚了制作者的心血和收藏者的感情,只要不冒充真品,谁也无法剥夺其作为艺术品鉴赏的价值。

    王刚的紫金锤到底是“护宝锤”还是“砸宝锤”?如今的民间收藏,究竟是赝品横行还是恰恰相反无数珍宝因得不到认真对待而落得粉身碎骨的下场?同时,抛开被毁艺术品的真假不说,这种一锤下去置之于死地的做法是否合适?

    《天下收藏》除了请故宫博物院等文博机构的专家,还特别找了拍卖公司的老总(如甘学军先生)和国际知名的艺术品经纪人(如翟健民先生)及民间的大收藏家,让这些处于收藏行当第一线的人来辨伪估价。说起来,体制内专家,他们更多负责对文物的考古研究、断代,让这些专家兼职鉴定、估价是很可笑的事,反而降低了他们的作用。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法学家们研究法学可以,但是断案子,还得法官和律师们一起来。

    “王刚砸赝品”实则砸出了当下文物鉴定的监管漏洞。谭小芳老师表示,目前国内艺术品鉴定市场处于“三无”状态:一是无法律管,许多国家都有专门针对鉴定人员的管理法规,这在国内还是一个空白,《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等与文物鉴定有关的法律制度,几乎都对民间的文物鉴定没有涉及;二是无机构管,文物部门只对其批准设立的文物司法鉴定机构进行管理。

    而民间文物鉴定目前没有机构管理;不少与文博相关的社会机构都能发放鉴定资格证书,挂着各种名头的鉴定师、文物评估顾问大行其道,堂而皇之地从鉴宝活动中捞得好处。三是无责任担,现行《文物保护法》没有针对文物鉴定环节担责方面的规定,鉴定不实除了名声上的损失,无须为所造成的损失承担法律责任或经济赔偿。我们看一下吕献珍。

    自己的宝贝被砸,而被砸瓷器的真假之争又日益激烈,那么持宝人作何感想呢?吕献珍是文化部艺术品鉴定委员会的成员,虽然自己就是陶瓷鉴定专家,但在2008年,他收藏的一件“元青花瓷器”在节目中被当做仿品砸掉了。直到今天,他都“不服”。

    “当时,一位朋友问我借一件元代的玉壶春,说去参加一档鉴宝节目。我对自己的瓷器有信心,同时也相信这些专家能看明白,就借出去了。没有想到,节目请的专家最后把我的瓷器给砸了。”瓷器被砸后,吕献珍拿着碎瓷片到很多机构做过科学鉴定,结论证明这瓷器是“对的”。“这节目请的专家翟健民顶多算鉴赏家,是个做买卖的;还有甘学军,他是拍卖公司的老总,根本就没鉴定能力。他们说假是他们的。

    谭小芳老师指出,当今社会任何专家都不是神仙,不能确保对每件器物都能做出准确判断,况且很多藏品的鉴定过程需要多次反复研究才能确定,不同人在得出的鉴定结果上存在争议也是十分正常的。所以,对待赝品应该慎之又慎,简单地一砸了事,不能不说是一种草率之举。如果错把真品当“赝品”砸了,还可能会涉及毁坏文物的嫌疑,造成国家文化遗产的损失。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热点资讯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 编辑QQ:2424125586 投稿邮箱:zgrdnews@163.com
    Copyright ? 2010 www.armintza.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热点资讯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互联网服务中心 京ICP备19006392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