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起,电子商务企业亚马逊中国悄悄在沪推出了“慢递服务”,用户如果购买亚马逊自营商品金额满99元,可选择“4-7天配送”服务,还可以享受立减3元的优惠。该公司表示,推出“4-7天配送”主要基于对价格敏感型客户的考虑,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夏季,电商企业和快递公司普遍面临高温、雷雨给配送带来的压力,实行“慢递”有助于给自身减压。运费可以比免费更划算。亚马逊中国透露,目前“慢递服务”仅在上海市(除崇明县以外)和哈尔滨市的部分地区开通。但这一服务只限购买亚马逊自营商品,配送时间也会长达4-7天,相比该公司推出的“当日达”、“次日达”服务,配送速度大大减慢。目前,绝大多数电子商务企业均在追求快递的速度,力求能将货物用比竞争对手更快的速度送到客户手中。网购大多是冲动型消费,如果选择4-7天配送,客户很容易在这几天内改变购买意向,这也是为什么绝大多数电商企业选择第一时间配送货物的原因。在此背景下,巨头的物流晋级赛连年开战,争夺不休。例如,亚马逊中国,近年先后在国内推出“当日达”、“次日达”服务。与此同时,京东商城也承诺“211限时达”服务,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等有京东自营配送区域,当天上午11点之前提交的现货订单,当天就会送达;夜里11点前提交的现货订单,第二天15点前送达。不过,尽管如此,“快递”被动变“慢递”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电商大手笔扩建物流同时,却没让物流软服务完全跟上。这从节庆促销时,电商企业系统常出现的各种技术故障,可见一斑。与此同时,来自用户的抱怨则更加直接,有用户曾表示:“京东网站有211限时达宣传图标,结果我去年本来买的圣诞礼物,但过元旦还没送来,给客服发投诉,除第一个回复外,便无后续处理。最后发现,京东以已确认收货为由关闭了我的投诉。”为完善递送服务质量,电商企业在各地广砸钱,斥巨资建立各种运营中心和物流仓储中心。据统计,亚马逊中国,截至今年年初在天津新建立的运营中心,其在国内已建立包括北京2个,苏州、广州、成都、武汉、沈阳、西安、厦门、昆山、天津共11个运营中心,运营中心附近200公里范围内的主要城市一般能够做到普通快递当日达。京东方面,2009年底决定在上海嘉定建260亩京东商城华东大区总部及26万平方米五层单体仓库亚洲一号仓储中心;2010年京东在北京亦庄购200亩土地,建30余万平方米物流中心;同年3月,京东成都西部物流中心运营且将库房面积扩至400亩;同年底,京东在武汉购250亩土地建19.7万平方米华中电子商务港。“除非这个商品价格特别有竞争力,否则,长时间配送很容易引发较高的退单率。他表示,电商企业试图用这一政策来划分目标人群,因为分析看来,长时间配送政策比较适合在校学生等特定人群,对于白领没有太大吸引力,因此这一政策的具体成效还有待观察。据在,营销专家谭小芳(www.tanxiaofang.com)老师了解,快递变“慢”,那还叫快递吗?对很多客人而言,或许送达时间晚上一两天并无大碍,所以快递公司尝试根据客人的不同需求细分市场,一方面是为了抢这部分客人的生意,另一方面则是减缓配送压力。顺丰此次推出的服务实际为此前升级版“陆运通”,除西藏、新疆地区不能送达外,覆盖多条线路。“四日件”顾名思义就是4日左右能够到达。而它服务的定位主要是液体、粉末状物品及电子类等航空禁寄品,并且把市场主要放在了淘宝等电商平台与电商客户。笔者发现,一公斤以内杭州至上海的化妆品若是使用“四日件”寄送,价格为18元,1.1-100公斤续重部分为5元/公斤。相比于顺丰标准件,首重优惠了4元,而续重部分优惠达到了五折。此次推出的服务只是为了细分市场,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这样每位客户都可以有自己的选择。据报道,市场上有两到三成的客户对于商品的需求依然更看重价格而轻时效。电子商务观察员鲁振旺认为,“顺丰此次盯上了日均规模过亿的淘宝包裹市场,是为寻求新的增长点,现在它在淘宝还排在EMS之后,只是申通的零头。”谭小芳老师发现,就在7月19日,京东商城晚间配送服务悄然上线,在下单时勾选“仅晚间配送”,配送员就会在用户选定日期的19:00-22:00送货上门,而且无需增加额外的服务费用。京东的各项快递业务分别满足不同用户对配送服务多样性需求,上线以来得到广大用户的肯定。都市上班族对网购商品送货到家有很强的需求,苦于白天要上班无人签收,而校园学生族也渴望晚间能在宿舍直接签收,免除上课期间无法签收快递的烦恼,“夜递”服务正好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自2011年起,快递业屡屡发生涨价之事。即使现在油价频跌,国内快递企业仍然“跟涨不跟跌,不少消费者和很多淘宝卖家都对不断高企的快递费用叫苦不迭。顺丰意识到对时限要求不摆在首位的用户更注重快递成本,而这个用户群非常巨大。”业内人士评价,最近几年传统物流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很多企业如cces和星辰急便都面临转型或者离开。而市场的细分也是行业竞争的需求。“随着人们消费意识的改变,追求消费个性化、差异化的商品已成为一种趋势,这迫使连锁企业的物流配送应发生转变。”中国物流企业网曾发布评论,一些在物流上没有“个性化”要求的细分行业渠道恐怕难以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