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7月21日,北京经历了61年以来的最大暴雨。在这场暴雨中有37人丧生,我们每一个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都感到无比痛心。对于这场大雨考验,政府部门在及时处置、奋力救援的同时,也饱受指责。事前预报的不力、排水系统的老旧、公民教育的滞后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市民口诛笔伐的理由,一个城市的发展不是只看表象的繁荣,一个城市的管理的成熟不是只看经济报表上的数据,而面对灾难时,面对突发危机时的应对措施也能够充分反映城市的成熟与否。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组织的管理都应是细腻的,考虑周全的,都应是人性化并且充满温情的。对于危机事件的处理,都应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改善各项管理措施。要避免危机的出现首先就要了解危机特点,那么,企业危机都有那些特点呢?著名危机管理培训专家谭小芳老师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突发性:
危机爆发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是始料未及的。
二、聚焦性:
进入信息时代后,企业危机的信息传播比危机本身发展要快得多。媒体对危机来说,就象大火借了东风一样。
三、破坏性:
由于危机常具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特点,不论什么性质和规模的危机,都必然不同程度地给企业造成破坏,造成混乱和恐慌,而且由于决策的时间以及信息有限,往往会导致决策失误,从而带来无可估量的损失。
四、紧迫性:
对企业来说,危机一旦爆发,其破坏性的能量就会被迅速释放,并呈快速蔓延之势,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危机会急剧恶化,使企业遭受更大损失。
五、信息资源紧缺性:
危机往往突然降临,决策者必须做出快速决策,在时间有限的条件下,混乱和惊恐的心理使得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出现瓶颈现象,决策者很难在众多的信息中发现准确的信息。
六、不确定性:
事件爆发前的征兆一般不是很明显,企业难以做出预测。危机出现与否与出现的时机是无法完全确定的。
危机是任何企业都不希望看到的局面,而且都在竭力避免,但是危机又无所不在,因此,加强危机管理,从细节着手,就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课题。那么,企业面对危机该如何处理,原则又是什么呢?著名领导力培训专家谭小芳老师总结出:
一、承担责任原则
危机发生后,公众很在意企业是否在意自已的感受,因此企业应该站在受害者的立场上表示同情和安慰,并通过新闻媒介向公众致歉,解决深层次的心理、情感关系问题,从而赢得公众的理解和信任。实际上,公众和媒体往往在心目中已经有了一杆秤,对企业有了心理上的预期,即企业应该怎样处理,我才会感到满意。因此企业绝对不能选择对抗,态度至关重要。
二、真诚沟通原则
企业处于危机漩涡中时,是公众和媒介的焦点。你的一举一动都将接受质疑,因此千万不要有侥幸心理,企图蒙混过关。而应该主动与新闻媒介联系,尽快与公众沟通,说明事实真相,促使双方互相理解,消除疑虑与不安。
三、速度第一原则
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在危机出现的最初12-24小时内,消息会象病毒一样,以裂变方式高速传播。而这时候,可靠的消息往往不多,社会上充斥着谣言和猜测。公司的一举一动将是外界评判公司如何处理这次危机的主要根据。媒体、公众及政府都密切注视公司发出的第一份声明。对于公司在处理危机方面的做法和立场,舆论赞成与否往往都会立刻见于传媒报道。因此公司必须当机立断,快速反应,果决行动,与媒体和公众进行沟通。从而迅速控制事态,否则会扩大突发危机的范围,甚至可能失去对全局的控制。危机发生后,能否首先控制住事态,使其不扩大、不升级、不蔓延,是处理危机的关键。
四、系统运行原则
在逃避一种危险时,不要忽视另一种危险。在进行危机管理时必须系统运作,绝不可顾此失彼。只有这样才能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化害为利。
五、权威证实原则
自己称赞自己是没用的,没有权威的认可只会徒留笑柄,在危机发生后,企业不要自己整天拿着高音喇叭叫冤,而要曲线救国,请重量级的第三者在前台说话,使消费者解除对自已的警戒心理,重获他们的信任。
总之,月有阴晴圆缺,人有祸兮旦福,危机也许无法避免,但一定不能丢掉人性中的“温情”,不能丢掉做企业的良心,用真诚化解危机,用诚意得到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