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人文素质教育、艺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现代教育方式开始渗入寻常外来务工家庭中。一些外来务工家庭拿出年收入的10%以上用于孩子的课外教育,不再专注于让孩子“死读书”。【主打观点】多样化教育需求成新趋势■陈子陌 现代教育方式开始渗入寻常外来务工家庭中,这不是“赶新潮”,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外来务工家庭物质条件得到改善的具体体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理念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支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外来务工人员的腰包变鼓了、腰板挺直了,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发展也为其随迁子女提供了多样化教育的可能,而其消费能力的增长则让这种可能变成了现实。 促使外来务工家庭教育理念发生转变的,还有现代教育理念和成材观念的渗透。第一代外来务工人员走出农村时,大多数还坚持着“分数是唯一标准”的教育理念。的确,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高考是农村孩子在城市占居一席之地的重要途径。但是,时代在变化。长期生活在城市,耳濡目染某些大学毕业生身无一技之长,毕业等于失业,或某些大学生工资不如技工等现实之后,外来务工家庭对分数之外的教育需求随之应运而生。于是,就有了他们对子女心理健康、人文素养的投入。 用一些外来务工家庭的话来说,孩子身心健康才是第一位的。而这,恰恰是教育最核心的内容。尽管这一认识较一些理念先进的城市家庭稍迟了些,但“迟到总比意识不到好”。 外来务工家庭育儿理念的转变,将加快他们的孩子融入城市的脚步。政府、学校和社区应当珍视这种可贵的变化,加强对这部分家长和孩子的引导。 当前,一些城市学校已经作出了表率,如在开齐开足各门课程的基础上,在学校内部开设兴趣小组,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篮球、绘画、舞蹈、计算机、武术……这些兴趣活动成了学生不出校门就能享受到的乐趣。 然而,这样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希望今后在解决最基本的上学问题的基础上,城市教育还能相应承担起满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多样化教育需求的责任。【我来补充】避免走城市家庭弯路■胥加洲 当下,一些外来务工人员意识到了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在育儿上舍得投入了,这反映出了他们对孩子将来更好地融入城市的迫切渴望。 然而,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改变仍然只是出现在少部分外来务工家庭里,还没有扩散开来。同时,社会及媒体也有义务提示这部分家庭注意量入为出,避免盲目跟风。 当前,一些培训机构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不断鼓吹形形色色的教育理念,让爱子心切的家长们心潮澎湃。许多城市家长因为迷信“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盲目为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培训班、辅导班。结果,超前、超量学习导致一些孩子从小就厌学,更由此产生了种种心理问题。 有了上述前车之鉴,外来务工家庭应当在育儿投资上更理性,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从而避免重走城市家庭在孩子课外教育上走过的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