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在我国专利申请中,来自民间的非职务发明就一直占据半壁江山,占我国专利申请量的50%-60%,由于非职务发明大多是"一个人在战斗",没有相应的管理和登记制度,但相关数据显示,非职务发明人专利成果的转化率却不足一成。这反映了众多的非职务发明更是在专利成果转化的道路上步履维艰,为何非职务发明难"出嫁"?
首先是贴近市场。很多非职务发明人没有对市场进行调研、预测,也没有提前做好产能匹配,确保产能高于市场需求。非职务发明人都是自己在琢磨,很容易胡思乱想,搞的专利不符合企业、市场的需求。因此,发明要变成产品(http://product.k8008.com/)就非常困难。
其次,技术要有实用性,引申一步就是成熟性。实用性,是指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申请的主题必须能够在产业上制造或者使用的技术方案,并且能够产生积极效果。这些方案并不一定意味着使用机器设备,或者制造一种物品,还可以包括例如将能量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方法。 很多非职务发明人的技术,小试时成功了,但产业化时不一定成功。不像企业、单位是团队合作,有条件进行反复的规模试验。
再者,要考量有没有足够资金。对非职务发明人而言,资金缺乏成为实施专利成果转化的主要障碍之一。非职务发明人都是自己搞的发明,做样品要靠自己,做试验要靠自己,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资金的投入至关重要。要想让创意好,实用性强的专利成果进入市场,实现创新与产业的对接,还需要"孵化",这就需要能找到投资人愿意拿钱来试验。
最后要符合政策引导。国家政策对技术创新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国家和地方政府都会制订5年规划和年度规划,但很多非职务发明不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引导的有关制度。因此感觉国家支持技术创新的政策在很大程度并不能得到实际落实,专利转化难。
为外,非职务发明人应当开拓眼界,积极主动了解所发明技术领域的实时动态,避免重复发明。"非职务发明人应端正心态,不要站在一个狭隘的角度,将自己的发明专利当作无价之宝,而脱离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忽略投资者所承担的市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