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育儿>> 素质教育>> 正文
  • 中国现代教育到底承载了什么

  • 时间:2012-02-03 新闻来源: 热点资讯网
  • 说起教育,可以说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同教育打交道,父母教育我们,我们教育子孙,并一直延续下去,穿越历史,贯穿未来,每日每时;陌生的是,教育条件越来越好,教育投入越来越多,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而教育暴露出来的问题越尖锐越复杂,有的令人瞠目结舌;特别是每一次出现社会重大问题之后,政府从上到下都要追根寻源,最后是教育;于是“修改教育课程的内容”或“添加教育科目”、“改变教育目标”、“探究教育方法”或“扩大受教育人群”,直到现在,教师除了把“课本”任务完成,自己到底要干什么?课本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教育到底要传承什么?越来越糊涂,越来越陌生。大部分家长只知道自己含辛茹苦地劳动,如期挣够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把孩子送到他所能承担的学校里去,让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别输在起跑线上,至于孩子在学校到底学什么?学了多少?怎么学?家长根本不知道;不少家长,从孩子入学到孩子离开学校踏入社会,除了知道孩子的分数外,孩子在校是怎么生活成长的,越来越陌生,有的甚至连孩子的分数一次也没有见过,孩子的教育同家庭同社会越来越陌生。孩子的成败不在本身的发展而在分数的多少,以分数论英雄。教育到底要承载什么样的内容才让党放心,让受教育者安心,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教育。

      一、教育是什么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中国的先哲们是怎样说的:《礼记. 学记》中说:“长善救失”,韩愈说:“传道授业解惑”,梁启超说:“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

      再来看看国外的先哲们又是怎样说的:柏拉图:“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它能使人变善,从而高尚的行动,‘我们可以断言教育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他们可以把知识装进空无所有的心灵里,仿佛他们可以把视觉装进盲者的眼里’,教育乃是心灵的转向”。

      夸美纽斯:“我们已经知道,知识、德行与虔信的种子是天生在我们身上的,但是实际的知识、德行与虔信却没有这样给我们。这是应该从祈祷、从教育、从行动中取得的。”

      裴斯泰洛齐:“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

      斯宾塞:“教育即为未来人的完美生活作准备。”

      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皮亚杰认为:教育是认知发展的陶冶过程,就是创造条件,促使人与外界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不断成熟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育目的不在于 增加人多少知识,而在于使人认知结构得到发展,把内心潜在的发明和发展的可能性表现出来。

      综上所述,从教育的功能看,教育分为:思想道德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技能教育(即能力培养);从教育的目的看,教育分为:受教育者个人目标(是指促进人的自身发展,规范人的自身行为,人与资源和谐相处,“教育即生活”)和办教育者的社会目标(是指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和阶级所需要的人);从教育实施的手段看,可分为:课堂讲授、网络媒体宣传、书刊杂志传播、实物环境影响等等;总之教育既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不仅有目的性,还有阶级性;是一个复杂地庞大地系统工程,需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努力,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或有问题,都会导致教育的缺失而造成重大的社会问题。甚至有可能改变历史或社会的发展。

      二、教育的内容必须符合受教育者的心理、生理需求

      从教育的功能看,教育分为:思想道德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技能教育(即能力培养);而我国儒家思想的精髓就是思想道德教育,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道德教育不仅是儒家的精髓,更是教育的精髓,任何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重视道德教育的,没有一个道德体系架构不是完善的?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没有其鲜明的主流的道德文化的。道德是统帅,道德是灵魂。有什么比文化的渗透和文化的侵略更厉害的呢?人是创造财富的主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如果丧失自己的主流道德文化,就等于丧失了自己的价值观,丧失自己的创新能力;说穿了,就是失去民族凝集力,丧失了劳动力,成为任由他人摆布的“墙头草”。

      从幼儿到小学九年级,一般年龄为13岁左右,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身体发育还没有形成,主要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内容,除了识字和简单的算数外,其余全部用于思想道德的培养。播下“爱”的种子,划定道德底线,规范言行举止,学会待人接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独立思考的创新思维模式,缜密周到的做事方法。

      从初中到高中,学生的身体发育成熟,思想上渴望独立,能进行各种独立的活动,这时教育主要进行教育技能的培养,为学生以后的生活选择进行各式各样的技能训练,形成就业所需的各项技能。

      大学生身体、心里、生理都已成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有行动能力,有自己的价值观,有生活经历,有自己的经济基础;大学的教育,不应再是说教,应该是德与能、言与行的熏陶,是一种人文精神的熏陶。大学千万不能大致的学一下,更不是大家都来学的地方。也不是大楼林立的地方,而是“大师云集的地方”。不是财富集散中心,应是成长智慧的世外桃园。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有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实在哪所大学里学到的?”那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的回答:“是在幼儿园。”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多思考,要认真仔细观察大自然……”

      1988年1月,也是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在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在21 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听了这样的宣言,让我们认真的回过头来用最严肃的态度看看当下的教育吧。

      三、教育的内容要“均衡”,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健全的人格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充分说明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重视“德”教,因此产生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读书论。鸦片战争以后,国门被枪炮给敲破, “道德”被“武力”给征服,这时的教育主任务要是“改良”,无论是选派“幼童留美”,“还是洋务运动”,改革的真正目的就是“改良”封建制度。“五四”运动以后,教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教育内容主要以揭露封建社会弊病,侵略者的暴行为主,提倡民主,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教育有过去的“纯儒家人文道德教育”向政治、经济、文化、操作技能等多方延伸。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多次被定位,不同的定位,产生了不同的伟大时代。毛泽东时期的教育定位,“教育是上层建筑”。国家办教育,虽然条件差一点,但是农村“村村有学校,乡乡有高中”确实实现了大众教育,城市农村教育资源均衡分布。上大学除考试推荐外,还要“政审”,可以说是:“既要才又要德”。即便如此,大学毕业还要到农村接受再教育,形成“百万知青”支援农村建设,城市文明与农村文明的强大冲击和融合;干群亲如一家,文化扎根生活土壤。形成了大公无私,舍己为人“雷锋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铁人王进喜”;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公仆“焦裕禄”;生命不息,奉献不止“舍身堵枪眼的黄继光”、“炸碉堡的董存瑞”等鲜明主流文化,为各条战线树立榜样,激励各条战线都用|“愚公移山”精神竭尽全力地对文化落后、物质匮乏的新中国进行全方位改造。提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教育理论。夸大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功效性,忽略了技能教育与物质条件相结合的事实,导致物质建设的滞后,造成物质的匮乏,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邓小平时代教育定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优选发展教育,发展教育就是发展科技,发展科技就是提高人们的“劳动技能”。 提出“黑猫白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的人才观,要才不要德的教育理论。忽略“思想道德教育的功效性”,片面夸大“技能教育的功效性”,导致社会主流道德文化的缺失,传统价值观的沦丧,“真善美与假丑恶”的错位。

      江泽民时期教育定位,“教育产业化”,教育是资产,教育是商品;可以国有,可以民营,质量好坏,档次高低,承载什么内涵,谁经营?谁享受?一律不管;片面扩大了教育的“功利性”,教育变成了赚钱的工具,慈善的面孔,“洗钱的遮羞布”,教育是“政客”立地成佛的童子功,教育是政府烧钱的机器。教育既不传承思想道德,也不追求教育技能,许多人受教育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取一张文凭,教育成为人们寻求工作和谋生的一种护身符或装饰品,现代的各种文凭根本代表不了你所接受了多少教育的内容,也承载不了教育的过程;只代表一种教育的形式。教育成为“云里”“雾里”的神秘怪兽。

      中国教育到底要走向何方?是什么困扰中国教育的发展?是教育的资金不足?还是师资的欠缺?是硬件条件的落后?还是教育内容的设置有问题?……等等。看看现行的教材,语文所选课文内容假大空,什么都带上“阶级感情”,牵强附会地分析一通,无病声吟地说教。什么时候才能让学生自己用眼去观察生活,用耳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用心去感受生活,用腿去体验生活,然后再用手把对生活的感悟写出来?。再来看看,“一纲” 下的“多本”,这些“课本”有多少能做课本?到底能传承多少文化信息?到底培养学生什么技能?说穿了是“蒙人”,故弄玄虚,是某些人发财的“本”;是某些人为自己争取话语权而搭建的平台。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去教育的“功利化”。从目前看,不仅没有去掉功利的一面,反而强化了教育“功利”的一面,可以说,封建社会教育的“功利性”还比较隐蔽,如果不加以分析,很难看出来。而现在,一目瞭原,惨不忍睹。中国的教育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的关键是去教育的“功利化”,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教育的“功利化”,教育的“功利化”使教育发展畸形化。

      四、教育的内容应与受教育者的身份相适应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一语道破教育的真谛,几千年的儒家教育思想,就是要人们把自己当做世界的主人来培养,以主人的身份来主宰世界,以主人的身份来规划和筹谋人与自然地和谐发展。感恩父母给我们生命,感恩大地养育了我们,改造自然而非能掠夺自然,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当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要求我们“如果人类在21 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恐怕原因就在这里吧。从鸦片战争到文革时期,中国的教育内容,主要是揭露封建社会体制的不足,资本主义的掠夺,帝国主义的垄断及人性的欠缺,没有教育人们用阳光、积极、包容、欣赏、关爱地心态沟通与交流;人与人之间多半是用“阶级的眼光”、“敌人的意识”、“利益的对抗”、“情感的纠结”相互争斗与内耗;导致中国人性格的“蝉变”由“君子文化”走向“小人文化”的堕落,难怪台湾作家白杨说:“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两个中国人是一条虫”。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强盛,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势必要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如果还不“去小人文化”,中国能成为博爱天下的君子吗?“镜正其形,德修其身,书睿其智,慧敏其行”说的就是教育改革,既要继承经典的儒家的“思想道德教育”,还要吸收先进的西方的“技能教育”, 既要去教育的“功利化”,更要剔除“小人文化”,博爱、和谐共生共进才是教育真正要传承的内涵。(作者系河南新县教研室)来源:维权时报网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热点资讯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 编辑QQ:2424125586 投稿邮箱:zgrdnews@163.com
    Copyright ? 2010 www.armintza.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热点资讯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互联网服务中心 京ICP备19006392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