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李凭甲,曾用名李平甲,笔名李典澄,博士,北京大学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教授,现任中国国际科学与和平促进会副秘书长、教育部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副会长、国际烹饪联合会副会长、世纪国联美食文化交流中心主任、北京名人美食保健协会会长、北京纳珍源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他先后取得美国波莱斯顿大学硕士学位、瑞士维多利亚大学博士学位、北京大学公共经济研究中心博士学位,并被聘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研究员。同时,他还是中国国际名人艺术家联合会执行会长、北京艺海百川等多家书画院的荣誉院长、北京书协理事、中国榜书协会顾问。
——记当代著名画家、中国大海笔墨第一人李凭甲博士
文/邓秋君 何晓
中国国家体育馆鸟巢,2009年9月27日,为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庆祝中秋佳节,当代著名画家、中国大海笔墨第一人李凭甲博士应邀参加了“创立方·创意中国之窗”在此举行的中秋联谊酒会,并向主办方赠送了他亲自创作的巨型山水国画《旭日东升》。
第一次看到李凭甲简介的人总是忍不住会问:像李凭甲这样一位管理学博士,要走过怎样一段别样人生路才能成为一个有着大海一样的胸襟的艺术家呢?
海近山常雨,溪深地早寒
看得见的鲜花和听得见的掌声背后,永远有人们难以想象的艰辛付出。李凭甲博士的成长经历,同样证明了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1952年,李凭甲出生于山东德州宁津县农村。那时候,一般人家都会养好几个孩子,李家也不例外。李凭甲在家排行老大,下面还有好几个弟弟妹妹。那是个物资极度匮乏的时代,注定了李凭甲会和与他同时代的所有人一样,历经生活的艰辛和磨难。
在李凭甲的记忆里,老家的盐碱地上,似乎从来就没有生产出够他们吃的粮食。他们家锅里煮的,似乎永远都是亮汪汪的清水野菜。连吃饱都成问题,穿衣就更不要说了,哪怕是一件补丁摞补丁的衣服,家里也没有多余的。
即使这样,童年的李凭甲心里最大的渴望,还是读书。然而,那时候,进学校上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便是在山东这片浸润着中国儒家文化的土地上长大的孩子。
那是一个贫穷的年代,贫穷到一个人要是一天不下地干活儿,就没有工分、没有口粮,甚至会被饿死。所以,当父母去田里干活儿的时候,李凭甲必须留在家里照看年幼的弟弟妹妹。因为这个原因,李凭甲比同龄人晚了3年走进学校大门。
那时,有一句当地人都熟悉的谚语坚定了李凭甲求知的信心:只要顺着河流走,总会看见大海。
为了走近心目中那个浩瀚而激荡的知识海洋,李凭甲在校门外找到了自己的老师和教室。邻村的农民画家邢福祥,成了他最初的启蒙老师。也许正是因为在山东这片土地上,千百年来受孔孟思想的潜移默化,人们从骨子里不会拒绝一个勤学上进的人;也许是被年幼却异常固执的李凭甲所感动,邢福祥收下了这个孩子,为他设立了不定时、不定点上课的“一对一学堂”,从教他写字画画开始,到教他如何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山东人、一个不屈不挠满怀“仁爱”之心的中国人。
那时候,李凭甲并不知道,这种没有围墙的教育方式在2000多年前,曾经是这片土地上最普遍、也是最伟大的教育方式。
从这里起步,李凭甲学得了做人的道理,开始读书识字,也开始用画笔触摸自己理想中的那片大海。于是,少年时的困苦,反而在李凭甲面前打开了一扇通往辽阔大海的窗口。
三年后,弟弟妹妹大一些了,李凭甲终于可以去学校上课了。因为天资聪颖,再加上有从邢福祥老师那里打下的基础,李凭甲很快就连越两级,赶上了同龄的伙伴。
父母忙于生计,弟妹快乐地长大,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好……一切看上去似乎都很顺溜。如果一直这样,那该多好啊!然而,正如崔颢诗里所说的“海近山常雨,溪深地早寒”一样,一切都摆脱不了大环境大气候的影响。李凭甲稳稳当当地坐在教室里没多久,因为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学校停课了。在树皮草根都吃不上的年代,老师哪有力气教书,学生哪有力气上课。从此,讨饭成了李凭甲最重要的人生历练。
人间路浩浩,海上春蒙蒙
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这个准备,不是站在路口等待,而是全身心地积累。
无论是面临天灾带来的饥饿,还是人祸带来的停学,李凭甲在讨饭和躲避的途中,心中一直怀有求学的愿望。所以,当老天爷第一次把机遇摆在他面前、让他结识了山东省文联副主席郭澄清时,他立刻拜在郭老师门下学习文学创作。郭澄清非常喜欢这个年少懂事、聪明伶俐、且怀有远大人生志向的学生,对他倾情教授。李凭甲珍惜每一个向老师讨教的机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写了不少作品,其中有些还发表在了省报省刊上。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学习,不仅奠定了李凭甲的文学创作基础,更重要的是让他学会了怎样观察生活、提炼生活。
后来,为了生活,他不得不离开生他养他的家乡,来到伯父所在的胶东沿海。命运阴差阳错的安排,却无意间满足了他的愿望,让他真正看到了大海。从此,大海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他看着旭日在海上升起、看着海鸥在海上飞翔、看着渔船在海水里乘风破浪、看着礁石在海水的拍打中依然挺立……他开始更深切地感受海、感悟海、写海、画海!他到过黄河、长江的入海口,也进入过大海的深处,他明白了什么是大度和包容,也理解了什么是力量和征服;他去过微雨的小渔村,见到过世代生息在那里的老人,听到过所有关于大海的故事,也理解海的枯燥与乏味,感受到了海的苍茫与混浊,那是海的感情世界。他从海的感情、个性、颜色中提炼出了艺术的语言和风格,也造就了成熟的生命价值观和人生观,从大海澎湃的激情中提炼出了豪放的艺术个性和宽厚的人生素养……
“人间路浩浩,海上春蒙蒙。”就这样,自1973年参加工作后,李凭甲在海上找到了他人生的航向。他一边在艰苦的乡镇工作,一边在业余时间学习书画及文学创作,笔耕不辍,很快成为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的艺术家。
诗尽人间兴,兼须入海求
酷爱书画艺术及文学创作的李凭甲,于1983年调到北京工作。因这样的机缘,他结识了一大批书画家和文学家。娄师白、阿老、李铎、刘炳森、刘大为、米南阳、阎肃、乔羽、刘美华、卫传业、张永金、姜昆、蒋大为等人和他成了朋友,都给了他不少指点和帮助。他从初学行书、楷书、隶书,到攻学魏碑,遍学百家,从中吸取中国书画之精华,开阔了视野。源于传统,但不拘于传统;勤于学习,又善于思考和突破;尽数家之美,擅众家之变,以成独家之奇,向众人敞开了宽大的胸怀。庄重、典雅、大气而不失灵气的书法风格,成为一种智慧和风骨,也是一种人格和高度。
“诗尽人间兴,兼须入海求。”诗圣的这句诗,正是对李凭甲艺术人生的最好诠释。有人说李凭甲笔下的主旋律永远都是大海。是的,在海边生活的那段日子,让他熟悉了大海的一切:海的一礁一石、一波一浪,甚至是海岸上的一草一木。李凭甲笔下的大海,浪花扑面而来,磅礴大气,礁石凝重,海鸥轻灵,动静之中,愈发凸显了大海的博大气势。面对李凭甲笔下的大海,犹如面对古往今来那些关于大海的优秀诗篇。它们的相同之处就在于,作者都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一种心底的愿望:看上去都是描绘大海风光,实际上却是在歌颂伟大祖国壮丽的山河。字里画间透露出的,是作者对祖国的赤子之情。
目前,李凭甲创作的《观海听涛》《德艺双馨》《旭日东升》《黄河颂歌》《万里长城》《涛声万里》等作品,作为慰问品分别送给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军指战员。他的很多作品被大会堂、钓鱼台宾馆、总政宾馆、总后宾馆及知名人士收藏,有的作品被联合国、美国、英国、马来西亚、日本、韩国及港澳台地区的美术馆收藏。如同北京大学著名经济学家、博士生导师雎国余教授说的那样,李凭甲是一位当代具有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书画家。
“凭高三叹君知否”,“甲子从头又一新”。这些《全宋词》里的名句,概括了李凭甲博士沧桑而勇毅的过去,也预示着他崭新而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