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宣教中心、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研报告》称,70%的中国家庭觉得比较幸福。收入并没有出现在“幸福感最强的家庭”中,而人们的幸福感也并没有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增加,高收入家庭的幸福感甚至比不过中等收入的家庭。让人意想不到的却是“邻里关系融洽”成为“最幸福家庭”的一项指标。(12月26日《北京晨报》)幸福不能用金钱来衡量,收入高低并不直接决定幸福度,这是毫无争议的。去年曾有一份名为《中产家庭幸福白皮书》的报告发布,调查结果与此次社科院的“报告”大同小异,中产收入家庭的不幸福度远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富人有富人的生活,穷人有穷人的日子。天天吃鲍鱼的未必快活,天天吃青菜的也未必痛苦,这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
不过,时至今天我们追求幸福,其本质就是追求更有质量的生活和更加充实的生命。幸福当然没有“一定之规”,正如一千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人心里就有一千种不同的幸福标准和幸福感受;但幸福却终归不是“无米之炊”。以房子为例来说吧――在现实的语境下,没有房子,不要说“丈母娘不欢喜”,不要说“女朋友很郁闷”,生存和创业发展也很是问题。没有房产证,就无法获得户籍,孩子上学就要交借读费、就要办理暂住证、就不能享受城市的社会福利……所谓有房子的未必就一定幸福――因为房子本身只是一种消费品,有房并不代表拥有一切;但没有房子的就肯定不会幸福――因为基本的生存都出现问题,何谈生存的质量呢?
从“有房未必真幸福无房显然不幸福”大抵可以做出如是推断:当收入足以支撑有质量的生活,那么幸福感就与收入无关,可当收入不足以供给衣食无忧,幸福感就一定与收入有关。或许会有一部分富裕人士产生“有钱的苦恼”,但有更多的穷人在为囊中羞涩而困顿。因此,所谓“幸福与收入无关”,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一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站在了道德的尺度上,却走向了生活的谬误。
值得一提的是,求是杂志社旗下《小康》杂志和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联合开展的“2011中国人幸福感大调查”显示,近四成的中国人感觉不幸福。就“对于提升公众幸福感作用最大的五个因素”这个问题,参访者给出的答案依次是“提高工资水平”、“降低房价”、“提高医保水平”、“改善医疗卫生服务”等。由此可见,收入高低、生存压力和社会保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仍然是决定国人幸福强度的一个关键因素。换言之,在收入分配不公、劳动报酬占GDP比重太低、“工资涨不过CPI”……的重重封堵中,“幸福与收入无关”的精神愉悦真的是一种自我按摩。
陈一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