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岁邵逸夫宣布退休,爱午睡,不再打理TVB,不管白金龙也不管金枝欲孽由夫人方逸华搀扶着、被麾下美女簇拥着、儒雅地挥手微笑,似乎是“六叔”邵逸夫每年出现在TVB(无线电视)台庆里的不变镜头。
但今年,这个镜头不见了。11月19日,TVB第44周年台庆如期举行,这一天也是无线董事局主席邵逸夫的104岁生日,但他因午睡而首度缺席。
12月7日,TVB董事局正式宣布,现年104岁的邵逸夫将于12月31日卸任公司董事局主席。这距离2006年邵逸夫因患肺炎住院而透露退休意愿,又过了5年。
与邵逸夫相关的标签太多了:不愿继承祖业的富二代、南下的影视拓荒者、史上最年长的董事局主席、捐建的教学楼遍布九州的慈善家……因为在家中排行第六,港人尊称邵逸夫为“六叔”。从少年投身电影到知天命之年在香港创造影坛奇迹,再到古稀之年转而开辟电视王国,邵逸夫一路所向披靡,果断有谋略,但有人抨击他是阻碍业界发展的冷酷垄断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损害竞争对手的利益。
不管怎么说,从1926年中学毕业下南洋从事电影业到2011年正式退休,在这85年中,邵逸夫所展现出来的勤勉、精明、魄力和慈善之心,都使其必定成为一个传奇。如《香港商报》曾评论邵逸夫所言,“他的一生,斡旋在财富、权谋与美人之间。他的故事是一个标准的港式传奇。”
下南洋的拓荒者与李嘉诚白手起家的传奇不太相似,邵逸夫出身于商业世家,父亲邵玉轩是上海锦泰昌颜料公司的老板,在当时的上海工商界颇为活跃,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邵玉轩病逝上海时,康有为、虞洽卿等风云人物纷纷为其题词志哀。
作为富二代的邵逸夫,少年时期就读于英文学校上海青年会中学,英文流利。邵逸夫的英文名字是Run Run Shaw,直译过来即是“邵跑跑”,虽然邵逸夫曾说Run Run是他的本名仁楞的音译,但是,这个英文名可以说恰恰是其早期创业的生动写真。
上世纪20年代,尚属中国电影业草创时期,当时的上海滩就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邵家众多的兄弟都对继承颜料家业没有兴趣,选择投身影业。
邵逸夫长兄邵醉翁于1924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而邵家几个兄弟就凑成了家族班底,老大邵醉翁是制片兼导演,老二邵囤人擅长编剧,老三邵仁枚精于发行,老六邵逸夫则擅长摄影。在天一时期,邵氏主要制作古装野史片等商业电影。
天一的崛起,让当时在上海滩电影业有霸主地位的明星影片公司深感威胁,于是就发生了颇具上海滩权谋斗争意味的“六合围剿”,明星影片公司老板周剑云联合其他五家电影公司,结成攻守同盟,限制已经购买这六家公司影片的发行商购买天一等公司的影片,从而垄断了约七成的国产新片。
邵氏兄弟果断决定避开锋芒,将电影事业从上海转到南洋。1926年,刚从中学毕业的邵逸夫,到新加坡与三哥邵仁枚合力开拓南洋华人电影市场,在南洋期间,邵氏兄弟的业务开展颇为艰难,邵逸夫勤勉务实,邵氏兄弟带着无声放映机和“天一”影片,在南洋乡村巡回放映,逐渐组成庞大院线和发行网络。
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像现在许多影院一样,邵氏兄弟采取以影院建设为中心的方式,在影院周围发展其他配套娱乐设施,从而产生良性互动。
邵逸夫前住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途中轮船触礁沉没,他抱着一小块木舢板,漂泊一夜后终于获救生还。但艰苦惊险终有斩获。1932年,邵氏兄弟在香港摄制完成第一部有声片《白金龙》,据《邵逸夫大传》,《白金龙》在邵氏的南洋网络获利颇丰,成本仅仅一万元的影片,仅在广州一地的票房收入就是拍摄成本的 60倍。
到1937年抗战前夕,邵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爪哇、越南、婆罗洲等东南亚各地已拥有电影院110多家和9家游乐场,称雄东南亚影业市场。
成就东方好莱坞的影城大亨1937年后,南洋沦陷,邵氏兄弟的影业发展进程被打乱,后来被迫关门。抗战胜利后,时年50岁的邵逸夫雄心不减当年,从新加坡转战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电影公司(Shaw Brothers),开始了香港电影的霸业。
邵逸夫以32万元买下当时还是一片贫瘠的清水湾地皮,修建了占地近80万平方英尺的邵氏影城,采用片场制,流水线作业,由于拥有自己的发行机构和合作伙伴,邵氏兄弟公司从电影制作、发行到放映都非常流畅。每年产量高达40多部影片,历经数十年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影视拍摄制作基地,有“东方的好莱坞”之称。
上世纪50年代中期,香港影坛有三大势力,即邵氏、电懋(国泰)和左派的长城与凤凰公司。邵逸夫当时最大的对手是电懋。1963年,电懋掌门人陆运涛在台湾乘坐飞机时发生意外。从此, “邵氏”开始一统天下,称霸香港影坛。
重新创业并不轻松,邵逸夫也很勉力。据其昔日属下回忆,他每天只睡5个多小时,清晨5点半起床,连豪华轿车上都安置了办公桌。邵逸夫本人的别墅则位于影城的山顶。影城内的邵氏公司试片室是邵逸夫每天必到的地方。
邵逸夫是一个相当精通业务的电影企业家。据已故香港词曲家黄霑在《数风云人物》中记录,邵逸夫看电影之多在圈内传为美谈,一年下来总有六七百部之多,最高纪录一天看过9部电影。不但在影片推广、发行、剧院管理方面是行家里手,而且从剧本、摄影到导演、演员的选聘以及化妆、剪辑,他熟悉电影制作几乎每一个方面和环节的工作。
邵逸夫最早在香港推行电影明星制,采用类型电影制片策略,造就了一大批大明星、大导演和名编剧,如演员胡蝶、阮玲玉、李丽华、林黛,导演李翰祥、邹玉怀、张彻等。邵氏所拍摄的《江山美人》、《貂蝉》、《倾国倾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大醉侠》、《独臂刀》等影片都曾享誉海外,倾倒无数观众。
邵氏影城当时采用工厂式大量生产模式,全盛时期拥有15个厂棚,办公大厦、餐厅、宿舍、银行也一应俱全,不计合约导演和演员在内,员工共1700余人。邵氏拍片的速度也惊人,几乎每年有40多部电影,截至1987年退出电影市场,共拍了1000多部;获得过金马奖、金像奖等几十项大奖。据说最盛时,每天有100万观众光顾他的影院。
邵逸夫在影视帝国建立的过程中,也遇到过诸多波折,1970年代中后期起,曾是邵逸夫头号爱将的邹文怀,另起炉灶创立嘉禾,从而变成两雄对峙局面,加上1980年代新艺城的兴起,渐渐侵蚀了邵氏的票房。上世纪70年代,电影产业一度式微,邵氏减产,租出或卖出院线。1987年,邵氏正式停产,转战电视圈。
虽然后来有影评家认为,邵氏影片是小市民路线的商业片,缺乏艺术价值,但是也正因为其通俗化,“邵氏出品”称霸香港电影市场近20年。邵逸夫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电影拓荒者,由默片到有声,由黑白到彩色,由时装到古装,由大型古装到黄梅调,由黄梅调到武侠片,邵氏电影的每个尝试都给中国电影业带来了新的可能。
转战电视圈再造奇迹转战电视圈再次显示了邵逸夫的远见卓识。上世纪60年代,香港电影仍如日中天,邵逸夫却悄然把精力转向电视。
1965年,香港政府公开招标竞投香港电视广播(行情,资讯,评论)有限公司(即TVB,简称无线电视),利孝和、邵逸夫、余经纬及英美资金投得香港的免费电视牌照,在1967年正式启播香港无线台TVB,利孝和任主席,邵逸夫任常务董事。
1980年,利孝和病逝,美英资金则不愿派人入主TVB,年过七旬的邵逸夫增持TVB股权,成为最大的私人股东,出任TVB董事局主席,又用其智慧带领TVB走入黄金时代。
对于内地观众来说,即使不熟悉TVB,也会熟知TVB产出的经典剧集,《上海滩》、《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鹿鼎记》都成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而TVB旗下的顶尖巨星,如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汪明荃、谭咏麟等,也都是华语影视圈和歌坛的“教父级”人物或中坚力量。
很明显,邵逸夫将邵氏电影的明星制应用到了TVB。1971年,他主持开设了无线训练班,培养了诸多如今的巨星大腕。邵逸夫钦点的歌坛“四大天王”品牌,光环至今不衰。而“香港小姐”选举也是自TVB创立之后,每年赚足眼球。
当然,想在港岛稳坐霸主地位,不能仅仅靠打造演艺人才,更需要果断而霸道的商业策略。邵逸夫在TVB的发展中,显示出了垄断者的霸气,成功打压了其他几家与其竞争的商业电视台,其中包括至今仍旧经营不善的亚视(ATV)和早早垮台的丽的电视。
如今,TVB是全球市值最大的华语传媒,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中文节目内容的供货商,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粤语内容资料库。TVB现在还是坚持一条龙的渠道,垄断电视剧的拍摄及宣传、播出、发行,每年要生产520集的电视剧。
邵逸夫还投资房产物业、股票市场等,开展多元化经营。邵氏1994年年报显示,邵氏物业出租收入达2.3亿元,而电影放映收入仅2924万元。
道德标杆如今,在内地大中小城市的校园内不乏名为“邵逸夫楼”的教学楼,很多人知道邵逸夫其人,正是由于这些以他名字命名的教学楼。
在香港,邵逸夫并非最富有的人,但是在港岛富豪中,他绝对是大慈善家,港媒曾如此评价邵逸夫的义举:他是香港地区的道德标杆。
早在1973年,邵逸夫就设立了邵氏基金会,从1985年起,他平均每年向内地捐赠1亿多元,用于支持各项社会公益事业。迄今邵逸夫累计向内地捐赠款物达25亿港元,其中80%以上为教育项目。他大额捐赠于世界各地的教育、医疗或其他福利事业,总捐款额已超过32亿港元。
1990年,中科院为了表彰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将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1977年,英国女王册封他为爵士,成为香港娱乐圈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2002年11月15日,邵逸夫在香港捐资创立有“东方诺贝尔奖”美誉的“邵逸夫奖”,用以表彰杰出科学家,设天文学、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三个奖项,目前基金总额已高达50亿元。
2008年,邵逸夫得知在汶川大地震中有很多学生遇难、学校被毁,于是向灾区捐赠1亿港元(约9000万元人民币)。
后邵逸夫时代的TVB困局邵逸夫的影视帝国按理早应该有接班人,但是邵逸夫的子女都无意接手影视家业,邵逸夫长子邵维铭和次子邵维钟,本在董事局任职,自邵逸夫现任夫人方逸华介入邵氏后二人退出董事局,现居新加坡,主营地产生意,与电影无关。
去年1月,邵逸夫正式卸任TVB行政主席,只出任董事局非执行主席,方逸华则正式接管TVB电视王国。而方逸华也已经年过七旬,似乎给TVB找到一个合适的买家,是邵逸夫对毕生心血的最大期望。
今年4月,TVB发布股权变动公告称,邵逸夫已出售所持26%的TVB股权,给了由台湾威盛董事长、《福布斯》杂志公布的2011年“台湾首富”王雪红,德祥企业(行情,资讯,评论)主席陈国强以及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 LLC三方组成的财团。投资集团以55港元/股购入1.138亿股TVB股份,涉资达62.6亿港元。
3月31日股权转移完成,TVB逾40年的邵逸夫时代正式结束。报道称,邵氏基金已将公司2.59%的股权赠予数家教育及慈善机构。
邵逸夫在退休后将担任公司的荣誉主席,现任董事局副行政主席的梁乃鹏将自明年1月1日起担任董事局行政主席。陈国强、王雪红及基金Providence创办人Jonathan Milton Nelson也获邀加入TVB董事局,出任非执行董事。方逸华则将继续出任副主席,并管理公司业务。
其实,近年作为TVB招牌的电视剧在《金枝欲孽》、《巾帼枭雄》之后,被指缺乏新意。而TVB在电视音乐界的垄断地位也面临挑战,以往歌手在香港宣传一般只上TVB,但近日由华纳、环球、SONY和EMI等唱片公司组成的HKRIA(香港音像联盟),要求按照广告收入的分红制度来制定版税金额。如此,今年TVB要交480万港元的版税,到了2012年则要交960万港元,将大幅增加TVB预算。
TVB的盈利状况也不甚乐观。2005年到2008年TVB的营业收入,从41.76亿港元增至44.7亿港元,每年增长率仅为1.35%。而2005年到2007年的利润,平均每年为11亿港元左右,2008年仅为10.55亿港元,而且毫无复苏迹象,2010年营业额为45亿多港元。
过去数十年,香港的免费电视一直只有TVB及亚视,不论在收视率还是广告收益方面,TVB都具压倒性优势。而据《香港商报》报道,城市电讯(行情,资讯,评论)、有线宽频和电讯盈科(行情,资讯,评论)将加入免费电视阵营,这就意味着TVB要面对更多新竞争者。
邵逸夫虽给自己取名“逸夫”,但是,其横贯世纪的一生似乎总在扮演拓荒者的角色,勤勉而努力,可谓纵有逸致却无闲情。如今,年届104岁的邵逸夫终于可以过起闲云野鹤的退休生活。而邵逸夫曾经一手打造的TVB也在他退休之后,面临着诸多挑战。后邵逸夫时代的TVB何去何从?拭目以待。
紫金山天文台命名“邵逸夫星” 2011年12月8日,一个以在校大学生为主要人群的社交网站在官方微博上发文:“六叔,我们所有在逸夫楼学习过的孩子向您致敬!”
“一个企业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慈善家。”这是邵逸夫说过的一句话,如今已成名言。
在中国,来自不同地域的年轻人常常可以找到共同点,那就是在他们曾就读的学校里都有一座“逸夫楼”。无论是逸夫楼、逸夫中学,还是逸夫体育馆、邵逸夫图书馆或者逸夫医院……同一个名称下,是一位传奇企业家勤勉慈善的拳拳之心。
这一切来自于同一个人:邵逸夫。
邵逸夫的传奇不仅在于他的身家财富,还包括他的慈善之心。
在跨越两个世纪的岁月中,邵逸夫所展现出来的谋略智慧和乐力慈善,值得一代代中国企业家学习效仿。
2008年5月15日,邵逸夫第一时间向地震灾区捐款1亿港元为灾区师生重建校舍,并且坐着轮椅参加了香港艺人的捐款赈灾晚会,以实际行动表达对灾区受灾群众的关心。而此前因为身体原因,邵逸夫已经久未公开露面。
邵逸夫并非香港最有钱的人,但却是香港富豪中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六叔(因邵逸夫排行老六,故被称为六叔)的慈善形象深入民心。早在1973年,邵逸夫就设立邵氏基金会,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从1985年起,邵逸夫开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祖国内地。同年,邵逸夫向敦煌莫高窟捐款1000万元,用于保护敦煌壁画的玻璃屏风和铝合金窟门的安装。有关部门特立碑予以纪念。大漠深处,类似的纪念碑不止一个,但“唯有邵逸夫是炎黄子孙”。
1985年至今,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1亿多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对于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2006年,邵逸夫一次性向教育部捐出两亿元。配合中央政府开发大西部的国策,邵逸夫的教育捐款近年来主力捐助西部省份,包括吉林、甘肃、新疆、重庆等。在吉林,自1994年以来该省屡次获得邵氏捐款,合计近7000万元,用于兴建延边大学和大、中、小学校等院校的设施建设。在甘肃省,邵逸夫自1994年向该省捐款1亿多港元,令该省近200间大、中、小学受惠。
“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邵逸夫如是说。
“香港一个邵逸夫,大陆多少逸夫楼?”这是一位网友发出的疑问。时至今日,关于逸夫楼的精确数字因为太多而无从计算。据不完全统计,20多年来,邵逸夫一共向内地捐助了34亿港币,在内地兴建了5000多个教育和医疗项目。受惠学校及教育项目近5000个,遍布31个省、市及自治区。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他文化艺术、医疗设施达到数万座,遍布大江南北。几乎各地可见的“逸夫楼”,已经成为很多学校不可或缺的标志性建筑。
邵逸夫还不顾耄耋之躯,多次亲临祖国各地视察捐赠项目。此外,他在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地都有巨额捐赠。
邵逸夫被视为“古今中外捐资助学史上第一人”,堪称最慷慨的影视娱乐业大亨。
“中国要强大,关键在于教育及培养人才,将赚到的钱捐献在教育事业上,做一些实际的事,是我最大的心愿。”邵逸夫曾这样说道。
1990年,为了致敬邵逸夫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小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这是国内第一次以当代人物给小行星命名。
2008年4月,2007年度“中华慈善奖”揭晓,邵逸夫被授予“中华慈善奖终身荣誉奖”,这是中国慈善领域的最高政府奖项。该奖项是由民政部组织专门评选委员会多次研究讨论,同时全国1300多万网民通过网络参加了评选投票。邵逸夫的获奖实至名归,同时他也是获得“中华慈善终身荣誉奖”的第一人。
2011年12月8日,邵逸夫卸任消息发布后的第二天,一个以在校大学生为主要人群的社交网站在官方微博上发文:“六叔,我们所有在逸夫楼学习过的孩子向您致敬!”微博引来许多网民的热烈回应,彼此陌生的人们说着相似的话,诉说着他们各自记忆中的逸夫楼。
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个企业家能够将慈善做到像邵逸夫这样“深入人心”。
“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邵逸夫说。
邵逸夫对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乐此不疲,他认为“宽容和做善事是一把健康钥匙,是生活幸福的良药”。这位颐养天年的百岁老人用一生证明了这句话。
香港电影黄金年代一去不回2011年12月31日卸任日期到来之前,邵逸夫还不算是真正的“退休”。2012年1月1日起,105岁的邵逸夫才将正式开始他的退休岁月。
1980年,邵逸夫以最大股东身份出任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又称无线电视,以下简称TVB)董事局主席。
2011年12月7日,TVB董事局正式对外宣布,现年104岁的邵逸夫将于今年12月31日卸任该公司董事局主席。
这一切早在上月的TVB台庆活动上就有端倪。邵逸夫没有到场现身,这是44年来的首次缺席台庆。往年“六叔”就座处换成了继任者——71岁的梁乃鹏,这位看起来垂垂老矣的长者竟比邵逸夫还小了33岁。
1980年到2011年,跨越两个世纪,百岁邵逸夫开创了属于他的邵氏时代。
邵逸夫1907年出生于上海,受教育于美国。1924年,长兄邵仁杰成立天一影片公司,邵逸夫中学毕业后即加入公司,随三哥邵仁枚到新加坡开拓电影市场,从此对电影制作产生兴趣。负责开拓外埠发行以及电影拍摄工作,1932年,“九一八”事变后,天一迁往香港发展,邵氏兄弟在香港摄制完成第一部有声片《白金龙》,开创了中国电影史上有声电影的新纪元。
1957年,50岁的邵逸夫只身赴港创业,以32万元买下清水湾地皮,兴建邵氏影城,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邵氏兄弟出产了1000多部电影。在日本、泰国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00多个发行网点,专门放映邵氏公司拍摄的中国影片。当年风靡亚洲的影星无不出自邵氏门下。邵逸夫最早在香港推行明星制度,邵氏影城全盛时期,员工超过1300人,被外国传媒誉为“东方的好莱坞”。
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邵逸夫开创邵氏电影王国,经历了电影史上不同时代的演变,是中国电影事业名符其实的拓荒英雄。
1965年,邵逸夫开始进军电视业,与人合资创办香港首间商业无线电视台——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两年后正式启播,邵逸夫出任常务董事。
上世纪70年代末期,电影业开始走下坡路,邵逸夫不顾遭人非议和批评,执意收缩电影业务,转投无线电视。1980年,邵逸夫接任董事局主席一职,并增持股权,成为最大股东。随后他集中力量经营所属的明珠台和翡翠台两家电视台,将“邵氏影城”的明星和香港演艺的精英都网罗到门下,提高了“无线”制作剧集的质量,收视率急剧上升,压倒其在香港的竞争对手“亚视”,影响扩及中国内地、澳门、台湾和世界各地华人社会。TVB经营的翡翠台,自1967年11月19日开播以来,一直处于香港电视频道中的收视领导地位,是香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1年,邵逸夫主持开设了无线训练班,由此诞生了香港演艺圈的“黄金一代”。邵逸夫的实力远非培育影视创作及表演人才,他更以果断而霸道的商业策略,成功打压了其他几家竞争的商业电视台。如今,TVB是全球股票市值最大的华语传媒,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中文节目内容的供货商。每10个香港人就有8个人在黄金时段收看TVB翡翠台的节目。至今,香港相当一部分观众只看翡翠台一家的节目。
缔造了香港影视黄金时代的邵逸夫是一个“有宁波地域色彩及香港打拼历史”的传统商人。这双重身份令邵逸夫“懂得捱”和“能吃苦”。邵逸夫的“悭吝”一如他的慷慨慈善,早已传为佳话。创业时期的邵逸夫曾经连剧务去外面20元买100个生煎馒头的申请也拒不批准,理由是公司内部食堂所卖的馒头一个才1毛钱。导演张彻这样回忆上世纪60年代的邵逸夫:“邵逸夫当年治事之勤,是我生平罕见。”在70年代,邵逸夫每年要看六七百部影片,最高纪录是一天看9部片子。甚至直到古稀之年,邵逸夫仍坚持每天工作16个小时。
2011年3月31日,由“壳王”陈国强牵头的财团从邵氏手上取得TVB26%的股权。同时,邵氏基金已将公司2.59%股权馈赠给数家教育及慈善机构。馈赠完成后,邵氏基金的持股比率降至3.64%。
邵逸夫于花甲之年创办TVB,40多年来干劲冲天,被誉为“香港精神”。在不少港人看来,2011年12月31日卸任日期到来之前,邵逸夫还不算是真正的“退休”。2012年1月1日起,105岁的邵逸夫才将正式开始他的退休岁月。
现年104岁的邵逸夫,堪称世界上最年长的上市公司董事局主席。作为一个成功的现代企业,邵逸夫的卸任对TVB并不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然而由他所缔造的邵氏时代就此落幕。
与邵逸夫一起退隐的,或许还有香港电影一去不回的黄金年代。
邵逸夫的百岁人生1907年:出生于浙江宁波镇海,原名邵仁楞,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1926年:中学毕业后便随兄长邵仁枚到新加坡开拓电影市场,从此对电影制作产生兴趣;1928年:赴南洋协助兄长发展电影发行公司;1930年:与三哥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先后购入多间戏院,更到欧美搜集西方的先进电影及器材;1957年:从新加坡正式来香港发展,接管邵氏公司业务,建立清水湾影城;1958年:与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制作电影,邵逸夫任总裁;1961年:位于九龙清水湾的邵氏影城于12月6日正式启用;1965年:与利孝和、余经纬等创办无线电视台,于1967年11月19日开台启播;1974年:获英女王颁发CBE勋衔以表扬他在娱乐事业上的成就;1977年:获英女皇册封为KNIGHT BACHELOR,成为香港娱乐圈获此殊荣的第一人;1980年:以无线电视最大股东出任董事局主席至今。同期,邵氏的电影业务不断收缩,减少电影制作;1990年:中国政府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名为“邵逸夫星”;1991年:美国旧金山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以表彰他在社会公益方面所做的贡献;1997年:在美国拉斯韦加斯迎娶方逸华,时年90岁;1998年:获特区政府颁发的GBM勋衔;2002年:创立“邵逸夫奖”,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医学及天文学三方面有成就的科学家,授予100万美元奖金;2006年:获台湾金马奖颁终身成就大奖,香港电影金像奖颁世纪影坛大奖;2007年:邵氏兄弟公司成立50周年,邵逸夫迎来百岁诞辰;2011年: 12月7日,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董事局正式对外宣布,现年104岁的邵逸夫将于12月31日卸任该公司董事局主席、非执行董事及董事局下辖行政委员会成员的职务。
邵逸夫奖:东方诺贝尔2002年11月15日,一个发生在香港的事件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时年95岁的邵逸夫捐资创立“邵逸夫奖”,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
邵逸夫奖设有3个奖项,分别是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以及数学科学。每年颁奖一次,每项奖金100万美元。目前基金总额已高达50亿元。
2004年9月7日,第一届“邵逸夫奖”颁奖典礼在香港举行。第一届的数学奖得主是陈省身。2011年6月7日,第八届邵逸夫奖揭晓,来自世界各地的7位科学家获此殊荣。由2004年至今,全球共有43位卓越科学家曾获“邵逸夫奖”。
“邵逸夫奖”宗旨是表彰在学术及科学研究或应用上获得突破成果和该成果对人类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科学家,原则是不论得奖人的种族、国籍和宗教信仰。100万美元的巨额奖金足以媲美被视为国际最高自然科学奖项的“诺贝尔奖”,因而被称之为“21世纪东方的诺贝尔奖”。
“我相信人类的伟大在于追求、研究、传授学问、造福人类。”邵逸夫说,这是他对“邵逸夫奖”宗旨的诠释。
邵逸夫宣布卸任TVB董事局主席(资料图) 【中国企业家网】据港媒报道,现年104岁的邵逸夫宣布本月31日卸任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非执行董事及董事局辖下行政委员会成员职务,获委任为荣誉主席。现任董事局副行政主席梁乃鹏将于明年1月1日担任董事局行政。
“邵氏出品,必属佳片”,作为中国有声电影鼻祖邵逸夫步入电影业大获成功后,开始进军电视业。他与利孝和、余经纬及英资公司合资创办“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TVB)在1967年11月19日正式启播。利孝和因病逝世,邵逸夫接任董事局主席一职,并增持股权,成为最大股东。
邵逸夫与TVB艺人们(资料图) 随后他将“邵氏影城”的明星和香港演艺的精英都网罗到门下,制作出许多部高质量的电视剧,收视率急剧上升,压倒其在香港的竞争对手“亚视”,成为香港免费电视的“一哥”。四十多年来,TVB制作的节目一直影响着香港和世界各地华人社区的民众。
今年1月,香港德祥集团主席陈国强牵头台湾首富王雪红和私募业者普罗维登斯公司行政总裁尼尔森三人加入TVB董事局,收购邵逸夫持有的26%电视广播股权。邵逸夫创办并掌管了43年的TVB首次易主,一度被港台媒体解读为“TVB邵氏时代的终结”。
邵逸夫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资料图) 年逾百岁的邵逸夫为史上最年长的上市公司主席,叱咤影视圈和商界八十载,其人生堪比戏精彩。在公众眼中,邵逸夫热心公益,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早在1973年他就设立了邵氏基金会,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
“我相信人类的伟大在于追求、研究、传授学问、造福人类。”邵逸夫曾说。如今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敎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它文化、医疗设施遍布中国各地。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邵逸夫更是慷慨解囊向灾区捐款一亿港币,成为单笔个人捐款最多的人。
青年邵逸夫(资料图)邵逸夫与现任太太方逸华(资料图) 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董事局7日宣布,现年104岁的邵逸夫将于今年12月31日卸任该公司董事局主席、非执行董事及董事局下辖行政委员会成员的职务。该公司同时宣布,现任董事局副行政主席梁乃鹏将获委任为新的董事局主席,自2012年1月1日起生效。
邵逸夫是香港知名的电影制作人、慈善家,自1965年起担任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董事,1980年至2009年期间出任董事局行政主席,1966年至2009年期间出任董事局下辖行政委员会主席。2010年1月1日起,邵逸夫不再执行其行政职务并调任为董事局主席。
该公司表示,在邵逸夫领导下,尤其是在他担任董事局行政主席的30年间,公司不断取得成功并日益壮大,如今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华语电视广播及节目制作经营商之一。为表彰邵逸夫的杰出贡献,公司董事局宣布授予其荣誉主席的头衔。
即将履新的梁乃鹏现年71岁,于2003年9月获委任为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董事,同时担任副行政主席一职。梁乃鹏现兼任载通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副主席,永隆银行有限公司董事,香港城市大学副监督等。
年轻时的邵逸夫(2 /35张)1907年,原名邵仁楞的邵逸夫出生于上海一个富有家庭,父亲是上海锦泰昌颜料公司的老板。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六,所以香港影视圈尊称他为“六叔”。邵家众多的兄弟无人继承父业,几乎都进入娱乐圈。五兄弟中,大哥邵醉翁于1924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开始闯入当时尚属草创时期的中国电影业。
邵逸夫从小天资聪颖,中学毕业后,应三哥邵山客之邀赴新加坡,开始涉足电影业。新加坡最闻名的富豪余东璇十分赏识邵氏兄弟,邀请他们到家中做客。那天,他们应邀来到余府,余东璇亲自出门迎接,身旁还站着一位身着白色连衣裙、清新脱俗、气质高贵典雅的美貌女子。余东璇介绍说:这是黄美珍小姐。
饭后,余东璇请邵山客在书房谈业务合作意向,就让黄美珍陪邵逸夫到花园中游玩。两个年轻人在花园中边走边天南地北地聊了起来,他们聊得最多的是电影。一席忘情的畅叙,彼此相见恨晚。离开余府之后,邵逸夫饱尝了相思之苦,第一次体会到了恋爱的滋味。其实,黄美珍也被才华横溢的邵逸夫深深地吸引了。她经常借故到邵氏机构看望邵逸夫,如果有时间,两人就到公司属下的戏院看一场电影。
然而,令邵逸夫隐隐感到不安的是,黄美珍是余东璇的女友,而余东璇又对自己有恩。三哥邵山客得知此事后,劝他放弃这段感情。当他和黄美珍关系暖昧的闲话传到余东璇的耳朵里时,余东璇还置之一笑,说:“美珍喜欢电影,有逸夫这个懂电影的行家陪着,这是好事。”随着感情的与日俱增,黄美珍更多地参与邵氏机构的内部事务,积极地出谋划策。
1929年,邵逸夫决定尝试拍有声电影,他的这个大胆想法立刻得到了黄美珍的认同。邵逸夫决定到美国考察,并购买一批拍有声电影的设备。几个月后,当邵逸夫从美国带着大批器材回到新加坡时,黄美珍早已等候在码头。看着邵逸夫瘦了一圈,她心疼得说不出话来,一对相思的恋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1932年,邵氏兄弟终于在香港摄制完成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开创了中国有声电影的新纪元。这部影片让邵逸夫赚了一大笔,并声名鹊起。终于有一天,邵逸夫鼓起勇气亲自来到余府,坦白地向余东璇倾吐了他和黄美珍相爱的事。余东璇听罢,沉默了片刻,哈哈大笑说:“你们的事我早有察觉,君子成人之美,老弟既然和美珍真心相爱,就不用顾及这么多,难道让美珍一辈子陪着我这个老头子吗?”
1937年,邵逸夫与黄美珍在新加坡举行了热烈而隆重的婚礼。那天,余东璇还送来了50万元的大礼表示祝贺。每次提起余东璇,邵逸夫就热泪盈眶,对这位宽厚仁慈的前辈心怀感激。邵逸夫与元配黄美珍育两子两女。对于这位妻子,邵逸夫赞美有加,说她是生命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两个人,“她是一等一的好妻子,样样都好,回到家里我没有麻烦”。邵逸夫与黄美珍诞下2子2女。这段婚姻维持了50年,直到1987年黄美珍85岁时于美国病逝。这一年,邵氏公司也宣布停产,同时,邵逸夫的4个子女陆续淡出邵氏的管理层。
和这位结发妻子一直并存的,还有另一个女人,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方逸华,人称“六婶”。这位奇女子从一介歌女到今时今时权倾一时的电视女王用了整整72年。
当方逸华还叫蒙娜的时候,她是一个上海一名李姓歌姬的女儿,女承母业,抗战胜利后,上海的歌星们纷纷奔赴南洋赚快钱,此时的蒙娜年方十八,“人既出落得标致动人,歌也唱得甜润嘹亮,当年为一个旅行歌舞团所罗致,聘伊参加远赴印尼演唱,初试啼声便已一鸣惊人,是年冬月,她又应邀转道新加坡的歌坛主唱,因为她底歌声情感充沛,而又赋性温柔,深得人缘,历时三载,依然盛况不衰……”这是当年黑胶唱片上对蒙娜的描述。
1952年,45岁的邵逸夫来到邵氏戏院楼上的夜总会听歌。正准备离去时,主持人说:“下面请红遍南洋的女歌星方逸华小姐演唱一首《花月佳期》。”听了“方逸华”三个字,邵逸夫觉得相当耳熟,他挥手招来侍者问道:“这位方小姐好像在哪里听说过牵”侍者说:“方小姐是最近红遍南洋的歌手,她的母亲就是20年前上海"舞国红星"方文霞。”邵逸夫这才恍然大悟,立即让侍者送上一大束鲜花。一会儿,方逸华微笑着来到邵逸夫面前,彬彬有礼地说:“邵先生您好,我在上海时就看您拍的电影,也听长辈们讲过您的许多故事。”
演唱结束后,受邵逸夫之邀,方逸华换上一套素雅的旗袍,两人来到一间环境清静的酒楼,边吃夜宵边聊天。那一席长谈,邵逸夫惊喜地发现方逸华不仅人长得美,歌唱得好,而且竟还懂得许多业务经营管理上的事,于是力邀她加盟邵氏公司。
当时方逸华的歌唱事业如日中天,但她还是不顾一切地退出了歌坛。果然方逸华没有让邵逸夫失望。自从进入邵氏公司之后,她认真学习管理知识,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很快便成了邵逸夫在事业上的智囊与最得力的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