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长江商学院推出在职金融MBA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也于日前正式推出这一项目,再次引起业界关注。在国内商学院学费一片“涨”声中,前仆后继投身MBA课堂的面孔越来越年轻,矛盾的是海归MBA变“海带”现象却大面积出现。新面市的在职金融MBA在输送人才、培养能力方面,能否为备受争议的MBA市场注入一股理性风?
带着这些问题,《精英时代》特别采访了中欧工商学院在职金融MBA主任赵欣舸、曼彻斯特商学院中国中心主任傅潇霄。
金融人才缺口大本土培养任重道远赵欣舸提到,根据上海 “十二五”规划,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共需要32万金融人才,而目前实际从业人员为23万,尚有9万人才缺口。 “从现有的人才结构看,具有领军地位的高端人才可以靠引进,更多的负责具体项目的中坚力量则需要本土来培养。 ”
曼彻斯特商学院中国中心主任傅潇霄则强调,金融是细分的培养方向之一。曼彻斯特商学院等海外院校都纷纷意识到,当前中国最稀缺的金融人才是具备国际视野、通晓国际法则并具有本土经验的管理人才。
“上海政府到华尔街引进人才,就充分说明这一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法则的人非常宝贵。 ”
同时,针对已经在金融领域从业的人员,要放弃本职工作来读金融MBA脱产班,显得不现实,这部分对进修需求最强的人群,报读EMBA等需要十年以上经验的高管课程,又力不从心。基于此,为金融行业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量身打造一门课程,既能满足其在职场的奋斗时间,又能短期有效地教给管理能力,显得非常迫切。中欧酝酿4年,推出这一课程,正是对这一现实的考量。
金融深度管理广度为中坚力量量身定做赵欣舸指出,即使在制造业等非金融领域企业中,从事并购、融资、财务分析等岗位的职员,都适合这门课程。“我们这门课程的定位,是通过学习帮助这些中层偏上的岗位人员能从一个明日之星,成为十年后的领军者。 ”
他进一步分析,“金融深度,管理广度”是对在职金融MBA课程设置的最好概括。这门课程的定位不是培养金融纯专业人才,而是金融岗位的管理者,他们能在十年后管理大的企业。 “比如我在商业银行里做,也希望对投行、PEVC其他领域有更深的了解;也有人学理科出身,进入金融领域摸爬滚打十多年,但是一直没有把金融知识的体系建立起来。这门课程就能帮助他。 ”
另外,这是一门管理课程,有些人做业务出身,现在管理一个项目就需要做预算,能判断项目盈利能力、能处理运营方面的问题,管理的模块就比较能帮他了。
据了解,无论是中欧还是曼彻斯特,对学员的海外修学模块的打造,都进行了深度细化,便于学员立足国内外金融市场和案例,不脱离现实。
中国特色的MBA课程未来将刺激行业优化赵欣舸也谈到了在职金融MBA课程在海外的发展情况。他指出,目前国外在MBA课程设置上都以管理大类为主,注重全球概念,没有细化到“管理”上,像金融MBA的提法很少,顶级商学院几乎没有这类课程。
对某些金融人士来说,他们确实需要纯技术和泛管理两方面的能力,“可以说,国内诞生在职金融MBA这门课程,是由中国的金融产业、人才现状等综合市场决定的,它的存在不是个怪胎,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类课程。 ”
新兴事物的存在必然引来跟风和效仿。赵欣舸认为,“学院招生条件和服务质量决定了一个商学院的定位和未来走向,一般招生都会提出‘本科学历’,但是对‘5年工作经验、两年管理经验,现在在金融行业任职’等条件的要求,可能导致一些学校无法招生,就会放宽条件。我想这门新课程的出现,也会带给同行一些启发,对于未来行业标准的优化有益。 ”
傅潇霄同时指出,任何一个好的商学院都有专注某方面的特色,这点是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的核心力量。 “有些商学院强调为人才提供本土经验,有些则注重国际视野的拓展。总而言之,能兼顾中西教育优势的商学院,才是有价值的。 ”
传统文凭时代已过越提升素质的商学院越好民间评论称MBA不可避免地从最初的精英教育沦为大众货。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MBA进修?洋学位珍贵还是土产证书值钱?哪些商学院是实至名归物有所值?
一系列问题既是国内外商学院竞争的实况,又是干扰学员们做出选择的迷障。对此,赵欣舸提出了两点建议。 “先决定是不是要留学”,据他统计,国外优质、标准严格的MBA院校数量不多,北美和欧洲名校加起来不过五十所,要真正学本事应该报考这个范围内的院校。“‘洋学位’时代已经过去,随便到国外的二三流商学院混个文凭,已经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了”。赵欣舸同时强调,“个人经验对选择MBA院校至关重要。可以说,越在乎报名者个人经验、越讲究案例研究的商学院,越好。 ”
傅潇霄则建议商学院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都应该更沉静、以学习的态度来对待MBA。“注重文化精神的英国,比如曼彻斯特商学院非全日制MBA课程的学制要求三年,真正能坚持下来的学生是真的有empowermyself的意识,他们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气质塑造、职位提升、薪资翻倍。求学于MBA的人应该摆脱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脚踏实地学习,成就辉煌职业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