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极盛教授访谈录》
王极盛 中国著名心理学家与创造学家。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社会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负责的人事心理学研究等五项科技成果获中国科学院与省部级重大科技成果奖,曾在国内外出版专著30部,其中《青年心理学》、《科学创造心理学》等分别是建国以来该领域第一本专著,近年来主要从事“学生心理健康”、“考试心理”、“家庭教育心理”等方面的研究,全国百多家媒体曾介绍其研究成果。
高考状元的最大秘诀,就是热爱学习,并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72.8%的学生认为,不良的学习习惯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 。
?习惯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孙:王老师,您做心理研究多年,能否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一下习惯在人的心理素质中占据怎样的位置?
王:每一个人都有习惯, 习惯是人的重要的心理素质。积极的、良好的习惯是人的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良的行为习惯则构成了人的不良的心理素质。所以,习惯存在于每个人身上,任何社会的任何人都有习惯。它作为心理素质的一部分,贯彻于人的一生。因此,习惯问题非常重要,它实际上是人的行为倾向的一种需要。
孙:您认为应该怎样给习惯分类?
王:习惯可以按照不同的活动领域来划分,人有什么活动,就有什么习惯。比如,有学习活动,就有学习习惯;有运动活动,就有运动习惯;有消费活动,就有消费习惯......习惯的种类应该和人的活动的种类完全一致。
孙:人的习惯是否生来就有?
王: 习惯是培养出来的,而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可以养成,也可以改变。当然,培养起来容易,改变起来困难。
孙:我们国家现在非常提倡素质教育,您认为习惯和素质之间的关系怎样?
王:习惯和素质并不矛盾,素质教育不是抽象概念,它表现在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当中。应该说,培养良好习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孙:但目前的现状是父母普遍忽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而把目光集中在分数上。我们在做热线咨询的时候发现,许多父母常常为孩子考不好着急,但却很少有父母为孩子没有好习惯着急。
王:其实,一个良好的习惯可以使人终生受益。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该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光把目光盯在成绩上,是近视的;学习成绩是一时的,这次考得好,下次未必考得好,而学习习惯是终生的,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深远的。一些父母在孩子学习不好的时候,没有从学习习惯上找原因,而是从表面上、客观上找原因。父母光苦恼是没有用的,应该从习惯上找找原因,这是孩子重要的心理素质之一。
?习惯的形成过程也是能力的提高过程?
孙:我记得您以前曾做过对北京市一些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得出过什么结论?
王:是的,我曾经对1560名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主要考察不良学习习惯对学习成绩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仅有27.2%的学生认为不良学习习惯对他们的学习成绩没有影响;其余72.8%的学生都认为不良学习习惯对学习成绩有影响。在这部分人中,认为习惯对学习成绩有轻度影响的占32.7%;有中等程度影响的占20.1%;有较重影响的占13.2%;认为有严重影响的学生占7.5%。从这个调查中可以看出不良学习习惯对学习成绩有很大影响。
孙:这是些非常重要的数据。但现在有些父母走进了误区,总觉得习惯没什么了不起的,都是小事,成绩才是大事。升学凭的是成绩,而不是习惯。
王:习惯所起的作用绝对大于一时一地所取得的考试成绩。而且习惯和学习成绩是联系在一起的。当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必定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二者是密不可分的,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关系。许多人的经历都证明,一个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成绩是不可能好的。
孙:在研究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孩子看起来很聪明,父母在描述他们的时候也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很机灵的,但就是学习成绩提不上去。您认为这些孩子的问题是否与学习习惯有关?
王:我曾经观察过这样的孩子,他们虽然聪明,但往往习惯很差,一边写作业一边玩橡皮、铅笔,一边看书一边看电视,或者一边学习一边吃喝,这些小动作已经成了他们的不良习惯,这自然会降低他们的学习效率,影响学习成绩。所以,有的孩子看起来学习时间很长,但没有效率。聪明孩子特别容易出这样的问题。有的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挺聪明的,脑筋够用,当孩子边学边玩的时候,父母也不太管教,结果成了习惯,到后来想改的时候已经很困难了。
孙:我知道您曾经做过著名的状元访谈,您能否谈谈状元们的学习习惯,我想这可以给父母们一些启发。
王:我连续3年访谈高考状元,1999年访谈了61名,2000年访谈了74名,2001年访谈了65名,到现在为止共200名,我还访谈了他们的父母。通过访谈,我也获得许多启发。我发现,其实这些状元们都没有什么特殊的秘诀,就是爱学习,可以说每个状元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习惯已经成为他们素质的一部分,如果不让他们学,他们都会觉得难受。因此,我在总结高考状元的父母培养孩子的六个秘诀时,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强化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人格?
孙:根据您的访谈,您发现状元们都有哪些好的学习习惯呢?
王:爱读书是每个状元都具备的好习惯。2000年河北省高考状元赵冰哲的妈妈在接受访谈的时候说,他们的家住在狼牙山附近的一个村庄里,很贫穷,家里买不起书,他妈妈就到处找书给孩子看,讲给他听,渐渐地孩子就特别爱读书,有时蹲在厕所里也看书,看着看着就着迷了,都不知道出来。这就是养成了习惯,迷上书了。孩子有了这样的习惯,父母还用对他的学习发愁吗?所以,他妈妈说,孩子上小学以后根本不用管,他自己就特别爱学。
孙:除了爱读书的好习惯,您还发现了哪些好习惯?
王:2000年高考理科状元张恒的父母在接受访谈的时候说,他们很注意培养孩子爱写作的好习惯。在张恒还在幼儿园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教他写日记。当时孩子还不会写字,他们就告诉孩子把每天觉得有意思的事情说出来,他们帮助孩子记录,一句两句都可以。逐渐地,孩子开始爱写作了,而且越写越多。北京市1999年高考状元杨颂的母亲也说过,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让杨颂练习写日记。这样,也间接地培养了孩子克服困难、不依赖别人的习惯。
孙:这是对孩子韧性的培养吧?在学习中,韧性也是很重要的。
王:是的,坚持性是个良好的习惯,一个好的习惯形成以后,它带来的效应是多方面的。像我刚刚说的张恒,他的父母也很注意培养他的韧性。在他小学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买了《上下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等书,让他去读,不会的就自己查字典。在他小学阶段,就已经读中国古典名著。这样,习惯带来的是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我认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也是提高能力的过程。
孙:这和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
王:的确是这样。孩子有了读书习惯,慢慢地阅读能力会有提高;爱写日记,写作能力就会提高;坚持去做,慢慢地会形成良好的品格。所以,父母不要把习惯培养孤立开来看,他和人的素质提高是密切相关的。习惯、素质、成绩都有紧密联系。另外,独立思考是学习习惯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2000年四川省的高考状元刘洋洋的父亲介绍说,他很注意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当孩子问他问题的时候,他总是让孩子先自己想。
孙:这样做的好处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还可以使孩子具有创新人格,因为他首先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王:是的。我们现在提倡创新,这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很具体的,包括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三方面。我感觉当前人们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比较多,有些忽视创新人格。实际上,他们是一个整体。我认为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应该侧重创新人格的培养。孩子有了创新人格,自然会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孙:您认为创新人格包括哪些方面?
王:好奇心、求知欲望、打破砂锅问到底、坚持真理、纠正错误……这些都是创新人格的组成部分。一些高考状元都对新知识具有非常的好奇心。习惯强化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人格。
?模仿·暗示·感染?
孙:您所提到的学习习惯是否还可以更具体一些?
王:我想首先学习要有计划性。很多孩子感觉整天忙忙碌碌,这样未必学习效果好。人越忙碌,心里越烦,因为过分忙碌破坏了人的心理节奏感。通过考察学习状元们的学习情况,我发现他们大多数都特别有计划,学习节奏感很明显,心里很平和。1999年湖南理科高考状元许芩珂,学习就很有计划性,尽管他承担了很多社会工作,但一直成绩很好。他特别爱看足球比赛,但如果计划没有完成,多重大的足球比赛也不看,一定要求自己按计划走。进入清华大学理科实验班以后,他仍然承担很多社会工作,但他还能保持班里的第一名,这很不容易。他跟我讲,他的秘诀就是有计划。
孙:有的孩子就完全凭情绪做事,情绪好的时候学到夜里12点,情绪不好的时候,就什么都干不了。
王:这也和作息时间有关系。成绩好的孩子在安排作息时间方面也特别有规律。这在心理学上是个动力定性的问题。2000年江西文科状元周芬芬的父亲说,他特别注意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作息习惯,不管学习任务多重,晚上11点必须上床睡觉,早晨6点半必须起床,铁打不动!
孙:有的孩子对父母有依赖性,作业写完以后要父母给检查。在咨询的时候我们也发现有太多的父母给孩子检查作业,甚至还帮孩子改正过来。这是否是学习上的大忌?
王:这实际上是过度保护的表现。2000年西藏高考状元陈真的母亲说,她从来不先给孩子检查作业,而是让孩子自己检查。等陈真查完了,妈妈再检查,查出有错误的地方也不告诉她哪里错了,只告诉她有错,让她再查,直到自己发现为止。
孙:您对高考状元的父母们进行访谈时,是否发现他们在培养这些好习惯方面有一些高招?
王:可以说每个状元的好习惯都是从小培养起来的,这是方法之一;另外就是父母的榜样作用,这些都不多说了,因为这是习惯培养的必备条件。我想说的是父母要利用模仿、暗示、感染的心理机制来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从习惯形成的外部因素来看,这三点起到相当作用。
孙:请您详细讲讲它们的作用。
王:模仿分有意和无意模仿,特别是无意模仿对孩子影响更大。比如,有的父母说话很文雅,孩子说话的声音自然就会很轻柔,这些都是无意模仿的结果。暗示也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父母可以多给孩子讲点习惯培养方面的故事,孩子听了以后就会形成一种暗示。感染主要指情绪上的感染,如果父母情绪很好,孩子也会情绪饱满地对待学习;如果父母愁眉苦脸,无精打采,孩子对待学习也会比较消极。我在访谈1999年河南理科高考状元赵琰时发现她待人和气,经常没有开口说话就先笑起来,笑得很自然。后来我访谈她爸爸的时候发现原来她爸爸也是这样。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模仿加感染,自然形成了待人接物的好习惯。因此,家庭良好的生活气氛、学习气氛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起到的作用也是潜移默化的。
孙:看来,分数和习惯的关系太密切了,而且习惯比分数更重要,它对一个人的人格也有很大影响。 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谢谢!
“区别强化”的应用领域?
“区别强化”是心理学上经常使用的一种行为塑造策略,它可以运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习惯许多父母不能从细小行为着手,更谈不上防微杜渐,预防于事先,往往等到不良行为严重时,才想到改善,这只能增加解决的困难。这种情形,采用区别强化的策略比较有效。上面梓豪的例子就证明了这一点。
2. 上课习惯传统上,管教学生的重点偏重于禁止,这可以说是一种外力的压抑,是一种消极束缚,并不是理想的做法。根据强化原理,要消除学生的坏行为,老师必须控制环境,使该行为不再获得好结果。而次数的标准,要逐步降低,才容易见效。例如,改善儿童上课抢答。
3. 生活习惯儿童的不良行为中,有部分行为是父母、老师希望减少--只要它的次数不太多,不仅是可以容忍的,也可能是适当的。在这种情形下,区别强化的策略最适合应用了。例如,对于儿童的强迫洗手(每次洗手的时间间隔非常小,远远超出了正常的范围),就可以运用区别强化。
4. 情绪发泄儿童情绪表现是本能的事,但我们并不希望经常看到负面情绪,因为它往往会有冲动、不成熟及偏差行为的倾向,不仅影响自己的人际关系,而且关系到他人及团体秩序。对于负面情绪的辅导,区别强化是可以利用的方法。例如,改善儿童乱发脾气。
5. 人际交往研究表明,富有攻击性的儿童,遇到挫折容易乱发脾气,好争辩,以打架来解决冲突,忽视他人的权利和期望。对这类儿童可以用区别增强的策略来辅导。例如,改善儿童骂人。
?应用区别强化的注意事项?
1. 选择适宜的标准运用区别强化首先要选择适合我们所要减少的行为标准,才能显出最佳效果。例如,对于写作业,每小时有1次走动是正常的,所以,没有必要把标准订成零次。如果我们不希望儿童的某种行为存在,必须完全消除,例如骂人,那么就采用零次区别强化。
2. 强化物要专一对于不良行为的辅导,强化的来源最好只有一处,否则就没有效果。例如,梓豪的强化物是对他非常重要的晚上6点钟的动画片。假设梓豪在晚上9点可以看到同样的动画片,那么6点钟的动画片就没有强化作用,改善行为的动力就没有了。还有一点,强化物必须是儿童非常喜欢、强烈需要得到的东西,对于那些可有可无的东西,效果就差远了。
3. 耐心坚持,才能有所收获区别强化所要改善的行为次数出现较多,已经成为习惯,因此需要采用渐进方式,逐步要求儿童递减不良行为的次数。这需要坚持和耐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父母不能希望这些坏习惯在一夜之间踪影皆无。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才能看见儿童的进步,才能坚持到底,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