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丰富的家电产品在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诸多麻烦:维修价格不清、没有保障、维修点真假难辨……家电维修业乱象让消费者“很受伤”。近日,商务部发布了《关于“十二五”期间规范发展家电维修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严厉打击黑网点、乱收费和欺诈行为。
家电维修市场乱象频出
家电坏了,带来的不仅仅是无法正常使用的烦恼,维修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更让人闹心。家电维修欺诈、消费者被误导等事件屡见报端。
家电出现问题,消费者除了就近选择维修店,有时还会拨打“400”、“800”热线电话寻求帮助。然而,这些看似正规的“400”、“800”热线电话却是山寨,多为非正规家电服务网点,而是假冒公司或“打游击”的个人维修点。
据了解,中国家用电器服务维修协会对搜索引擎中的“李鬼”维修点数量进行了调查,虽然能查到900多万个“400”开头的联系方式,但与企业提供的授权信息比对后,发现其中90%“特约授权”、“指定维修”网点都是假的。
为何每个维修店面对同样问题时会要价不同?网上的维修热线为何“李鬼”频出?为何家电会越修毛病越多?修一次家电到底有多收费项目?种种疑问,让消费者备受诈骗烦恼的同时,也表现出对家电维修业乱象的无奈。
利益与监管漏洞使然
据了解,目前仅上海市民平均拥有家电产品每户达7件,社会存量高达3500万件,年家电维修和服务产值达几十亿元。但家电服务业发展却相对落后。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家电类投诉占总投诉的22.2%,其中不少投诉为家电维修一类。
有人还分析总结,家电维修行业普遍存在不少行业所谓的“潜规则”。例如,“小题大做”,利用消费者不懂产品的构造与原理,维修人员将小成本的维修说成大故障、并换掉主要配件,借机谋取更多利益;“偷梁换柱”,维修人员在维修时把原本质量很好、并未损坏的零件换下来,继而换上旧电器上拆下来的低成本零件,消费者使用不久就又出问题;“预留故障”,通过在家电上预留故障,从而使原本可一次性修好的产品需经过多次维修,让消费者因此多掏冤枉钱。
家电维修业乱象已严重影响了家电维修市场的健康发展,消费者苦不堪言,消费纠纷数量急速升温。个中原因是什么?
利益使然。家电维修领域是一块诱人的大蛋糕。据了解,2010年,我国家电维修服务收入达1215亿元,而这个数目还只是注册企业所获收入。相较来看,目前上海的正规家电服务企业大概有700余家,而没有经过工商注册的私人维修部的个数却高达2000多家。非正规维修部通过零配件乱要价、以旧充新、乱收费等方式欺骗消费者,能赚取更多非法钱财。
监管不到位。对于家电维修的各方面,如价格规定、收费标准、开维修店门槛等,监管部门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盲点;对于网上存在的黑网店,相关部门对互联网的监管滞后;发现违规现象,惩罚力度却不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使不法者更加肆无忌惮。
多管齐下促健康发展
家电维修业乱象如何整治?家电维修业要健康发展,国家监管部门的管理与监督非常重要。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其制定的行业法规与标准要不断地完善,避免不法者钻法规的空子。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家用电器维修服务明码标价规定》对服务项目、收费标准、零售价格等有明确的要求,但它只制约了行业内的家电维修经营者,行业外的经营者不在制约之内。规定往往会存在一定的监管盲点。制度在于执行,制定出来的法规不能变成一纸空文,白纸黑字却形同虚设。还要适时检查企业售后服务是否规范,严厉打击不法黑点和行为。
消费者要提高警惕并积极维护自己权益。要学会辨别服务机构的真伪,网上查询家电维修电话时,要登录品牌企业的正规官方网站;了解相关法规,维修时要索要发票、维修记录等,这样出现问题时才能有据可依;一旦被山寨维修点坑害,应及时向工商等相关部门举报或投诉,如果证据确凿,可双倍索赔,以挽回损失。对家电维修当事人的维修企业和个人,要提倡诚信做人和做事,不能被利益蒙蔽双眼坑消费者。
总之,家电维修黑网点猫腻多,消费者要小心谨慎。同时也要相信,在监管部门等多方的努力下,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家电行业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本文来源:通信信息报 作者:于贵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