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11月1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澳大利亚发表演讲,声称“美国将加强并保持在亚太的长期军事存在”;11月30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飞抵缅甸进行“历史性访问”,商讨提升中断了20多年的外交关系。
随着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实施,在亚太诸国引发了巨大的“涟漪”效应:俄、印、日、韩、澳和东盟等域内国家的安全战略,正经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最大规模的调整。然而,各国此轮安全战略调整,呈现出一系列自相矛盾和极为反常的现象,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战略考量?
俄、印:声东击西乱中取利亚太地区战略格局调整的进程中,最值得关注、也令人感到自相矛盾的就是俄、印两国。俄罗斯一方面明确将美国和北约东扩列为头号威胁,就美国在欧洲建立反导系统推出反制措施,但却将其陆军近一半的精锐兵力和海军多数主力舰艇都部署在远东地区;一方面通过签署新的军控条约,缓和美俄关系,加强双边协调的同时,却又在北方四岛问题上频频示强,并借助军演等契机,不断深化俄朝军事关系,高调介入半岛事务。
与此同时,在中印经贸关系稳步推进,印巴矛盾大幅改善的背景下,印度修改过去“西攻北防”的军事基本方针,提出“两线出击”的新战略,提升与美、澳、日以及越南等东盟国家之间的战略协调,防止和遏制中国在争议领土、海洋实力和地区影响力上的“扩张性发展”,其安全战略呈现出“全面出击”的新态势。
点评若想解开这些现象背后的谜题,必须将其放在“中-美-俄”和“中-美-印”两个大三角关系的背景下进行考量。
俄罗斯战术上在远东地区频频“示强”,既可以防止自身利益受损,抢夺地区事务的“主导权”和“话语权”,还可通过搅乱亚太地区形势,推动美国战略关注点“由西向东”的转移,以这种“非对称回应”的战略方针,来化解美国在欧洲构建反导体系和北约东扩对其西部核心地区所施加的战略压力。与之相似的是,印度通过对华采取强硬态度,配合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实施,进而换取美国对其地区扩张政策的默许,同时趁势加紧向尼泊尔和缅甸等周边地区的政治和军事渗透,进而将印度洋打造成“印度的大洋”。
然而,美国绝不会允许任何一个现实或潜在对手挑战其全球战略霸主地位。美俄关系的缓和,并不意味着美国会容忍俄罗斯的“东山再起”;美加大对印度的借重,也不意味着美国会姑息和纵容印度在印度洋的一味坐大。2011年,美国在亚太安全战略的设计上,体现出了“明暗结合、双重防范”的新思路,即对中国是防范中有借重;对俄、印,则是借重中有防范,体现出美国希望用最小的代价,将所有战略对手都纳入符合其全球战略利益的轨道上来的现实考量。
日、韩、澳:附美谋势“借船出海”
从地理位置来看,日本位于第一岛链要冲,扼守宗谷、津轻和朝鲜海峡等海上交通要道,是美国北防俄势力南下,南遏中“军力扩张”,西稳半岛事务的第一道屏障;韩国位于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枢纽地区——朝鲜半岛,是美军在欧亚大陆东部唯一的战略据点和遏制“朝鲜威胁”的最前沿,也是中、美、俄大国力量对比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其地缘战略地位堪称是“东方的波兰”;澳大利亚地处太平洋中南部,是东南亚的外围地带,附近有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战略走廊”马六甲海峡,是美国插手南海、西进印度洋的绝佳支点,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传统盟友和重要的战略支点,日、韩、澳对于美国亚太“双重防范”战略的实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也不难理解,美国为何一直强调美澳、美韩和美日同盟是其“亚太战略之锚”的原因了。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日、韩、澳三国自战后以来一直对美奉行“一边倒”的“依附战略”,通过与美缔结安全联盟,不仅大大减轻了安全保障的负担,而且在美国的扶植下,其经济、社会和军事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为影响地区和平与安全的重要力量。
点评“依附战略”的本质是一种“主从模式”,其稳固与否取决于联盟内外的力量对比。“9·11”后,日、韩、澳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不断提升,导致联盟内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松动。日美在冲绳普天间基地搬迁问题上的龃龉不断,韩国要求收回战时指挥权,以及澳大利亚谋求防卫自主等一系列“离心”倾向,都是这些国家因担心美国实力相对下降和海外安全战略的“内向化”,进而降低对其战略依赖和战略信心的具体表现。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日、韩、澳基于自身实力,对中国崛起是否将导致现有区域秩序退化存有强烈的疑虑,因此纷纷表现出对美国主导下的全球和区域秩序的依恋。在此背景下,对于日、韩、澳来说,“美国因素”反而在心理和观念上更易接受,“中国因素”却常常因缺乏“亲近感”和“不确定性”成为其最主要防范对象。
美国推出“重返亚洲”战略后,日、韩、澳力图在加大对美“依附”,利用美国的前沿驻军制衡中国,以巩固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希望通过提升相互之间的防务合作,来扩大自身在地区和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发言权,也就是所谓的“借船出海”战略。
东盟:两面下注“玩平衡”
自冷战结束以来,随着成员国规模的不断扩大,东盟逐渐成为亚太地区安全格局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平衡者角色,是各主要大国竞相争夺和拉拢的焦点。
鉴于与中国在南中国海存在的领土、领海争端,东盟国家基于历史和现实等多种原因,对中国发展壮大并可能主导亚洲感到不安,转而以联合开发油气田等经济利益为诱饵,通过引入大国因素在南海构建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牵一发动全身的经济共同体,企图将南海问题国际化、复杂化,希望利用大国竞争来制造对自己有利的战略环境,进而抗衡和制约中国。
在此背景下,2010年以来,部分东盟国家在南海主权争端问题上,对中国的态度日趋强硬。越南和菲律宾通过加强与美国军事合作来对抗中国,进而巩固其在南海的非法所得利益。在竭力拉拢美国,引入其他大国势力的同时,东盟各国也极力稳住中国,希望在经济上利用中国的市场、贸易和投资来获取中国崛起的“红利”,进而在中美之间采取“两面讨好、相互牵制”的策略,谋求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以赢得最大的战略收益,而这也就是所谓的“两面下注”战略。
点评作为一个比较松散的国际组织,东盟各国不仅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阶段等诸多方面存在重大差异,而且各方在南海问题上的“利益相关”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对华问题上,东盟也分为三派:以越南和菲律宾为代表的“强硬派”,希望利用现在的美、日、印在背后撑腰改变现状;以马来西亚、印尼和新加坡为代表的“务实派”,力图借助大国力量,保持南海现状;以缅甸、老挝和柬埔寨为代表的“中立派”,由于在南海问题上不存在主权争议,所以一直保持沉默。菲律宾在巴厘岛东亚峰会上联合其他国家对中国发难举动的落空,更是证明了东盟各国要想在南海主权上实现依赖美国,抱团一致对付中国的想法,是完全不切实际的。
延伸阅读战略筹谋重“顶层设计”
中国人民解放军11月22日成立了战略规划部,有外媒猜测,这是为了更好地协调海、陆、空包括二炮的核导弹部队;甚至认为,解放军可能在南海、东海有新动作。那么,组建战略规划部究竟有什么意义?
中国自古便很重视谋略在战争中的作用,主张上兵伐谋,即“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设立战略规划部,不过是解放军应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应对复杂多变的安全环境,谋求整体发展和结构优化的一个正常步骤,也是中国军事文化的一种体现。
新成立的战略规划部隶属总参谋部,主要包括5大职能:研究问题、组织方案、提出建议、协调解决、检查落实等。这个独立的、跨军兵种的、综合集成的战略规划职能部门,可以为军委、总部搞好“顶层设计”、宏观规划提供前瞻性的、高质量、高智能、高效率的服务保障。
目前,世界主要国家军队普遍设立了战略研究、国防政策、规划计划等专门机构,虽然都冠以“战略”之名,但由于各个国家的国情、军情不同,军事战略规划机构的职能和责任差别很大。
如美国战略司令部,主要负责战略部队的全球打击和太空与网络作战。在美军当中,战略规划大体分为战略评估、战略制定和战略指导三个基本环节,战略评估是美军参联会主席的主要职责,然后依据评估结果制定战略。每一届政府上台后,美国国防部都要发布《四年防务审查报告》,审查防务战略、兵力结构、部队现代化计划、基础设施、预算计划等。
俄罗斯军队的战略领导规划协调机制,主要是在总统、总理、国防部三个层面运作。总统级别是通过俄罗斯安全会议,围绕战略决策的制定而对各权力部门的意见和立场进行协调。从这个意义上讲,安全会议是凌驾于各权力机构之上的跨部门协调机构。
印度战略部队司令部是核力量的最高军事指挥机关。主要负责印度的战术和战略核武器储备的管理和行政。倘若战略部队司令部的努力能够化为现实,印度便将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把本国所有核力量合并在同一个兵种甚至军种之下的国家。(国防大学 李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