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走,向下走。中间是红线。
2011年零售银行的业绩正在排队接受检验。
18538款理财产品,交行发行数量最多,2327款。东亚银行收益最高32%,10%以上有48家。3家银行5款产品赔钱,其中,平安银行盈丰0712号-33.45%收益触底。
工商银行前三季存款总额达12.14万亿,贷款总额7.6万亿,遥遥领先同业。
电子银行业务成绩突显,中国银行电子渠道交易额29.33万亿,招商银行个人业务85.38%来自电子银行。
交出完美答卷的,一定不是所有银行。警戒线的铃声随时拉响。
中国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的存贷比已超出75%安全线。
“不做批发业务现在没饭吃,不做零售业务将来没饭吃。”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曾对商业银行发展零售银行业务这样论述。
2011年进入尾声。零售银行业务条线从年初到现在承受着持续的压力。名为稳健实为收紧的货币政策、强硬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日趋严格的监管考核指标、关于理财业务的各种口头或书面“规范”以及动荡的国际外围环境,所有这些,都给零售业务的发展带来影响。
但是,零售银行的业务创新也在持续。更为重要的,零售银行业务为个人投资者带来了实在的利益。比如,2010年,银监会对15家大中型银行的统计数据表明,居民通过理财产品获得的财产性收入达到560多亿元。2011年,这一数字肯定又有大幅提升。
今年以来,存款准备金率一直处于上调之中。直到11月30日晚,标志货币政策实质转向的下调存准率政策出台。
相对于大银行而言,中小银行的存款压力更大。但大银行的零售业务负责人认为,中小银行在抢存款,大银行也必须争夺,为的是不想失去客户。三季报显示,一些主要银行的贷存比已经超过或接近75%的红线。
2011年,个贷结构出现调整。在新增个贷金额中,房贷占比已经居于次要地位,取而代之的是个人经营性贷款或消费贷款。小微贷款成为银行监管部门和财税部门关照的重点对象。
但是,在信贷额度受限的情况下,即使是政策鼓励的小微贷款,也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先生很勇敢,他说出了商业银行想说不敢说的话:“贷款限额控制”这一过时手段尤其应终止。
与2010年对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的规范不同,2011年理财产品的规范重点是短期理财产品或超短期理财产品。从今年以来内部会议口头打招呼,到下发“91号文”,监管部门想要规范的是银行通过此类产品进行高息揽储的行为。现在,短期理财产品发行骤减,期限在一个月以内的已是寥寥。
“理财产品的发行影响了有关部门对‘M2(广义货币供应量)’的统计”,这种观点已长期存在。实际上,这种影响被人为放大了。因为,理财产品所募集资金相当一部分会重新回到银行体系。
明年财富管理市场的表现与货币政策等因素相关。从目前看,多数分析认为,存款准备金率还会再下降几次,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应比2011年宽松许多。
模仿招行马行长的话,可提出另一句:对于商业银行发展零售银行业务,“不做个贷现在没饭吃,不做财富管理将来没饭吃。”现在可以通过个贷稳吃息差过日子,将来随着利率市场化、资本约束加强,财富管理必定是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主战场。
做好财富管理需要商业银行在客户战略、产品体系、营销体系乃至人才体系和IT体系等方面做出不断创新。由此,卡类业务、电子银行等业务也需齐头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