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邹民生(上海证券报首席编辑)
嘉宾:李国祥(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粮食进出口总体变化态势
记者:最近读了你写的一些关于粮食外贸的文章,很受触动。在中国入世十年之际,我们就来谈谈这些问题。当然,还是先请你概述一下,这十年中国农产品(000061)进出口都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变化?
李国祥:入世十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变化很大。先概括几点:一、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参与国际农产品贸易的程度加深。二、入世之前,中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特别是粮食外贸基本上是顺差,入世之后基本上是逆差,而且逆差规模在持续扩大。三、入世之前粮食自给率一般都在95%以上,现在,以去年的数据来看,自给率已降到90%左右。四、入世后部分农产品进口大增,如去年大豆进口约5500万吨,是国内产量的三倍多。其他进口增速较大的还有油料及其食用油、棉花、糖等。五、大豆等部分农产品从进口、加工,到销售等多个产业环节,正在被外资所控制,而国内企业发展困难重重。
对于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到底应该怎么看?账怎么算,是有讲究的。如果仅仅放到这十年里来观察,只看局部不看整体,那么不同人看法会有很大差别,甚至完全两样。所以,我们来谈农产品进出口问题,最好把它放到改革开放30多年的大背景下来分析,放在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的框架中来分析,这样或许对利害得失会看得更清楚一些,更客观一些。
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体状况
记者:那么,就请分析一下农产品进出口的总体情况。
李国祥:入世以来,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规模每年以100亿美元到200亿美元的速度在迅速扩大。我们可以对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规模变化分入世前后做一个简单的比较。2001年以前,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每年增加幅度一般不会超过100亿美元。比如,2000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268.5亿美元。2001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278.1亿美元,较上年增加9.6亿美元。2002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超过300亿美元,达到304.4美元。2003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超过400亿美元,达到401.5亿美元。2004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超过500亿美元,达到512.2亿美元。2006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超过600亿美元,达到630.2亿美元。2007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超过700亿美元,达到775.9亿美元。2008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接近1000亿美元,达到985.5亿美元。2010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已经达到1208.0亿美元。
2004年是中国农产品进口规模超过出口规模的标志性年份。2003年以前,中国农产品基本上是出口规模超过进口规模,农产品国际贸易顺差大约在20亿美元到60亿美元之间。而到了2004年,中国农产品进口金额达到了281.3亿美元,当年农产品贸易逆差达到50.4亿美元。2005年~2007年,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持续呈现为逆差状态,但是每年的逆差规模没有超过50亿美元。到了2008年,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逆差保持着较大规模,而且增幅较大,当年农产品进口总额达到583.3亿美元,当年逆差达到181.1亿美元。2010年,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达到719.2亿美元,当年农产品国际贸易逆差达到230.4亿美元。
记者: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在国际贸易中占什么地位呢?
李国祥:中国是一个主要粮食作物高度自给的国家,更是一个出口倾向相对较低的国家。入世后,中国粮食进出口规模迅速扩大。其中,粮食进口规模扩大得相对较快,而出口规模趋于缩小。
2010年,中国粮食出口金额不足20亿美元,在全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金额中不足5%。但是,中国粮食(包括大豆)进口在中国农产品进口中则具有相对较大的份额。2010年,中国进口谷物及其制品达到27亿美元,进口大豆251亿美元,二项合计接近280亿美元,在当年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中所占比重接近40%。
中国粮食进出口格局变化的基本原因主要在于应对国内市场的调节需求。而粮食进出口规模的变化在每个中短期波动区间内,往往是受国内粮食总产量、国内粮食价格因素的影响。从现在的情况来观察,未来中短期内中国的粮食进出口可能会进入明显的调整期。
中国粮食进口与出口状况
记者:能不能再细分一下,分别谈谈中国农产品的进口与出口情况?
李国祥:自1980年以来,中国每年都要从国际市场上进口一定数量的粮食,多数年份进口粮食数量超过1000万吨。入世后国的年度进口粮食增加相对较快,2009年已经突破5000万吨。1980~2000年期间,每隔几年粮食进口数量相对较多之后,然后接下来就会减少粮食进口数量。
图1 1980年以来中国年度粮食进口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
从更细分的数据看,改革开放后中国粮食进口规模在2000年前并没有呈现出一致性的不断扩大态势,只是到了入世之后才出现粮食进口规模明显扩大的态势。而从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来看,中国粮食进口增长的规律性并不明显,但是区分不同阶段来看,每当出现粮食进口规模相对比较大的时候,过几年就会出现粮食进口规模的调整和缩小阶段。如果这一现象继续出现,那么,未来中短期内中国粮食进口规模可能会进入一个明显的调整期。
相对与进口而言,中国粮食出口则更加不确定,稳定性差。但总体上看,自1980年以来,中国粮食每年都有出口,多数年份超过500万吨而低于1000万吨,极少数年份低于150万吨或超过1500万吨的。
根据对改革开放后中国粮食出口数量的考察,很难判断说中国未来粮食出口将呈现递减或者递增的确定态势。虽然2008年和2009年中国粮食出口相对较少,但是不属于改革开放后最少的时期,更不能反映中国粮食出口就一定会减少。同时,虽然中国粮食国内产需总体上可能继续呈现不断扩大的态势,而国家在目标设定上也可能不追求粮食出口,但是特定阶段扩大粮食出口规模也是可能的。因此,未来中短期内中国粮食出口规模的变化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中国粮食净进口状况
记者:粮食净进口情况恐怕也很重要吧?
李国祥:在改革开放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粮食净进口呈现出相当大的不稳定性。有时净进口相对较多,有时净进口相对较少,有时甚至还净出口。直到“十五”和“十一五”时期,中国粮食净进口走势才改变过去的轨迹,呈现出直线上升的态势。特别地,入世后中国粮食净进口直线上升态势更加明显。2001年中国净进口粮食835万吨,自2003年始中国粮食净进口则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走势。
数据显示,自2004年起,中国粮食净进口出现了一种有别过去的新格局,总体上呈现出明显大幅度增加的态势。2004年,中国净进口粮食为1784万吨,而2005年中国粮食净进口进一步地增加到2145万吨,2008年中国粮食净进口上升到3752万吨,2009年中国粮食净进口又快速地增加到4894万吨。2009年与2003年相比,年度净进口粮食增加了4841万吨,增长了9.1倍,年均增长112.6%。
未来中国粮食净进口在中短期内将会呈现出怎样的状况?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净进口的总体走势看,中国可能很难再现粮食净出口的情况。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粮食在中短期内是否会继续维持粮食净进口直线增加的态势?如果不会维持这种态势,那么中国粮食在中短期内将会呈现出怎样的态势?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有多角度的观察与思考。
如何看待中国粮食产需缺口扩大问题
记者:刚才你介绍了中国粮食进出口的大致情况。这里有点奇怪的是,入世以后中国粮食进口在快速增加,出口在日益减少。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的粮食产需缺口在快速扩大?这是为什么?除了人口因素和人均粮食需求增加因素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而粮食自给率下降会影响国家安全吗?
李国祥:评估粮食安全形势,基本标志是粮食供求关系及其市场价格的变化。可以肯定地说,现阶段中国的粮食产量增长滞后于需求增长的格局已基本形成。这种态势意味着什么呢?又该如何看待粮食产需缺口以及粮食自给率下降的问题呢?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
从需求角度看,人口增长、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会引起粮食消耗总量呈刚性增长。例如,1998年中国粮食总产量曾达到5.12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当年粮食净出口200万吨,国内粮食市场出现了明显过剩,引发粮食价格自1999年以后多年低迷。而农民卖粮难更成了当时社会的热点。
由此来看,当时中国粮食年消耗量明显低于5.10亿吨的水平。但是到了2010年,国内粮食总产量约5.5亿吨,进口粮食(包括大豆)总量超过6000万吨,净进口超过5000万吨,而2010年以来粮食市场的价格持续走高,部分地方还出现了抢购粮食的现象。这说明什么呢?说明现在中国的粮食年消耗量可能已超过6亿吨。
对于这个还在缓慢增长的粮食年消费消耗量数字,无论如何都不能掉以轻心。而按照现有口径和国家统计局正式公布的数据,以1998~2010年期间粮食年消费消耗增长速度计算,到2020年中国的粮食年消费消耗总量可能要突破6.5亿吨,但对照中国国家粮食中长期规划,2020年中国粮食的生产能力只有5.5亿吨,这就意味着到时候中国的粮食产需缺口可能要达到1亿吨。这种判断不是危言耸听。它可以从最近几年中国粮食进口的数据得到旁证。
那么,中国为什么会出现粮食产需缺口不断扩大的趋势呢?从供给角度来看,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粮食生产自然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目前,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38亩,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约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对粮油和动物源性消费需求的增长,中国的粮油争地矛盾将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要满足居民的粮食及其他农产品需求的增长,最终必然依赖进口。
如,2008年中国进口大豆和油菜籽等油料3873万吨,直接进口豆油、棕榈油和菜籽油等食用植物油853万吨,如果按国内单产和出油率计算,约相当于6亿亩的播种面积。而到了2010年,中国进口的稻米、小麦和玉米分别为39万吨、123万吨和157万吨;进口的大豆则增加到5480万吨,食用植物油约660万吨;如果按国内单产和出油率计算,约相当于近7亿亩的播种面积。由这个数字可以看出,进口粮食实际上是在弥补我们国家土地与淡水资源日趋短缺的问题。
立足国内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现在,进口不断增加是否会威胁国家粮食安全?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很多人的思考。从国内资源对粮食增产的约束以及粮食生产资源可持续利用来看,现在对于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需要调整思路,需要从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角度来观察。在更开放的环境下,把握好粮食供求的可靠均衡点,不但可以克服国内农业生产资源禀赋不足矛盾,满足国内对粮食需求增长的需要,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而且还可以更好地促进中国农业参与国际分工,实现多赢格局。
中国主要粮食品种自给率仍相对较高
记者:虽然入世以来中国的粮食进口量在持续增加,通过国际贸易来缓解粮食需求的压力也是一种办法,但是到底应该如何看待中国的粮食自主性问题呢?具体来讲,究竟应该怎么对待粮食自给率在下降这件事呢?
李国祥: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尽管中国的人地关系比较紧张,但无论是加入WTO之前,还是加入WTO之后,中国主要粮食品种的进口量占生产量或者消费量的比重并不是很大。也就是说无论在封闭的条件,或开放的条件下,主要粮食品种进出口都没有对中国国内的粮食供求产生明显影响。
2010年,中国农产品进口额已经达到了719.2亿美元,逆差为230.4亿美元。从整体上看,2010年中国农产品自给率为97.7%,也就是说,2010年中国农产品对外依存度为2.3%。
中国不同农产品的国内自给率存在着较大差异。2009年,中国净进口粮食(包括大豆)5223万吨,国内粮食自给率为92%;净进口棉花153万吨,国内棉花自给率为81%;进口水果235万吨,出口水果330万吨,国内水果自给率为101%。
除了通过金额和数量计算某种或某类农产品自给率外,也有通过食物营养来源数量、耕地占用和使用等计算农产品自给率。值得注意的是,选用不同数据,通过不同计算方法所得到的自给率差异可能很大。
中国大豆关税降低,大豆进口量大幅度增加,但是,国内大豆生产量并没有明显萎缩,这主要是需求拉动。中国从1996年开始对大豆进口实行单一关税管理制度,即只对进口大豆征收3%的关税和13%的增值税,不搞数量限制。
入世以来,中国豆类每年的播种面积在1.8亿亩和总产量大约在2000万吨波动。近两年大豆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出现了小幅度滑坡,可能与国内玉米需求强劲和价格偏高等因素有关。
记者:那么,在粮食供给主要依靠自主生产的过程中,未来如何更好地发挥粮食进出口贸易的作用呢?
李国祥:对于入世以来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及其粮食进出口格局的变化,存在着一些不同的认识。入世10年,中国由农产品国际贸易顺差国变成了逆差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逆差总体上呈现出不断扩大的态势。中国大豆、食用植物油和棉花已经高度依赖国际市场,国内油料作物种植面积曾出现萎缩和滑坡。国内大豆加工企业生存困难或者撤出。国际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当中国增加进口时往往面临高价。高价农产品进口到国内,在中国出现通货膨胀压力时,可能带来输入型通货膨胀,给国内稳定价格总水平和宏观调控带来困难。
我们知道,当前有观点认为中国粮食生产结构不合理,主要判断依据是大豆进口太多,2010年已经接近5500万吨,已经对国外形成了过度依赖,而国内的一些粮食品种库存水平居高不下,形成资源的浪费。也有观点认为现有中国粮食安全的保障成本费用太高和代价太大,甚至把粮食安全与城镇化对立起来,认为最严格保护耕地加剧了城镇建设用地的矛盾,造成房价过高,阻碍城镇化进程。还有观点认为国内政策不协调压抑了国内农产品产业整体发展。
上述观点虽然都有道理,但是每种观点都比较片面。判断一个国家的农业在对外开放后是否受到冲击,主要不是看这个国家农产品进口数量的变化,而应重点看国内生产是否萎缩。入世以来,中国农业和粮食安全整体上没有受到国际市场和一些农业竞争实力强大国家的冲击。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是国内多数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保持了提高态势。特别地,粮食播种面积总体上不断增加,2011年已经是中国粮食第8年连续增产年。中国粮食连续8年增产后,库存充足,在托市收购政策作用下粮价稳中有升,粮食安全形势基本符合政府预期目标。
当然,中国农业随着国际化的加深,为了避免国内农业作为一个产业受到冲击,还需要调整国内政策、做大量工作。比如,我们需要协调国内相关政策。入世10年来,我们多数年份面临国际大豆市场相对较低价格。为了避免国际市场大豆价格相对较低,冲击国内大豆生产,国际实施了大豆临时收储政策。这样,大豆的收购价格相对较高,而国内大豆压榨企业加工的豆油要在同一个消费市场竞争。对于大豆榨油企业来说,大豆收购价格相对较高,而豆油价格如果比进口大豆生产的豆油价格高,则很难销售。这种不协调的国内政策,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国内大豆生产,但是保护不了国内大豆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大豆主产区,如黑龙江大豆榨油企业生存极其困难。未来我们应尽可能将大豆生产领域的支持政策与加工业扶持政策统一起来。
因此,关于中国保障食物安全的核心问题,并不是需要不需要进口农产品的问题,而是怎样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农业资源、两个市场并同时确保国内食物安全的问题。如果看到农产品进口在日益扩大就感到惶恐,狭隘地排斥农产品进口,那么就难以拿出更多土地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消费需求,反而增加了粮食供给的不安全感。而从入世以来中国重要粮食品种,特别是口粮的自给率看,这十年来的数据显示并没有明显下降。粮食安全的底线已基本守住了。这才是关键。
当然,对于粮食供给紧平衡的问题,如何把握好可靠的均衡点,确实很重要。这就要求中国未来在立足国内生产基本保障粮食需求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主要农产品进口来源的稳定机制,特别是通过农业“走出去”,增加国内可控制的在国外生产的农产品。这就需要充分利用WTO的相关规则,在更开放的环境下开展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了。我们要通过多边和双边谈判机制,争取更多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