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话题,最近工信部发布相关文件,要求申报公务车目录的轿车发动机排气量不超过1.8升,价格不超过18万元。不过,很多人担心买的是低配车,后来会添高配置。其中存在的漏洞,可能会被一些地方干部“暗渡陈仓”,钻新规定的空子,最后让新规定落空。(11月29日新华社)对此,湖南省纪委预防腐败室副主任陆群形象地讲述了几种钻空子的手法:一是“帕萨特的外表,辉腾的内饰”;二是单位新购豪华越野车作为“下乡或抢险专用车”,实际上是“一把手”第二部专车;三是名为购置“上级重要领导或外宾接待车”,实际上是主要领导专用;四是让不受购车限制的下属企业购买豪华车,长期借调到上级机关供主要领导使用。
这些情境,相信会让人感叹,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话也不过分,不受约束的公权力,毁损公共利益,自然算不上什么好东西。从纯粹制度理性来看,公车改革不应留漏洞,不能给既得利益者钻空子。问题是,绝对完善的制度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实上,这些年,在公车改革的制度推进上,可谓艰难挪移,有的车改简直就是变相“分肥”。这背后,就与既得利益者掌握话语权,进行体制性的阻碍大有关系。
改革一旦进入深水区,都会面临阻力。不只是公车改革,只要仔细审视一下,这些年诸多领域的改革,都或多或少存在被人钻空子的漏洞。医改没能堵死医生拿回扣收红包,房改也没能完全阻止有人开宝马住经济适用房,教改更是没能阻挡择校费语境下的种种不公。改革不彻底,留有太多尾巴,让公共治理总不能抽掉那根短板,造成公共利益的巨大流失,这是一种社会难以承受之重。
现在公车改革新政既出,就让人轻易看到可以钻空子的手法,这种问题最终解决的指向,就是民意与权力的博弈,民意能真正战胜不受约束的权力,那是一条漫长而又艰难的道路。今天很多权力变脸,是复杂多样的;今天很多权力掠夺,是阴险狡诈的。公车改革的制度,历经太多反复与折腾,本身就可以看出,一些权力在敷衍民意、欺骗民意、玩弄民意方面,很有技术能力。从这个意义讲,在公车改革的问题上,简单寄托于制度万能主义,是不现实的。权大于法的现象不除,制度失灵的悲剧会依旧上演。
公车腐败也就是权力腐败的一种。反腐败有多难,反公车腐败也就有多难。反腐败的制度会存在漏洞,公车改革的制度也就一定会让人找到钻空子的空间。尽管这种制度漏洞从某种程度上,会让人觉得失望与无奈。但我们必须看到,在反腐败问题上,在相关制度改革问题上,民意正在不断通过对权利的表达,形成更为强大的博弈力量。这也就是为什么公车改革新政一面世,就会遭遇民意强大审视的原因。而民意对权力的深度打量,也势必形成一种更大的倒逼力量,提升对相关制度进行完善的加速度。
公车改革的漏洞是一面镜子,它寓示着,只有让所有公共治理的漏洞都充分聚焦民意,社会才能进步。现在,公车改革新政遭遇质疑,让那些可能被权力钻空子的漏洞被及时曝光,尽管会让人看到改革滞重难行的一面,但我们更应该感受到民意洪流无法阻挡。每一项制度改革的漏洞,如果都能有民意与权力进行深度博弈,社会就一定能够渐渐步入民主与法治的轨道,一路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