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微调,信贷投放自然是排头兵。
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以四大行为例,前10个月新增信贷22425.5 亿元,而对比四大行年初拟定的全年新增标准,最后两个月新增信贷额度仅约4700亿元。
受访的多位银行人士坦言,信贷投放是双向监管,不仅受央行的规模控制,还受到银监会存贷比75%红线的限制。即使政策层面上有意放松流动性,在现实层面上或存难度。
银行陷入两难境地,一边承受央行“信贷微调”政策之压,却受制于自身资金捉襟见肘;一边要符合银监会“存贷比红线”之规,却又陷存款不断搬家之窘境,年关将至,银行们将如何应对这个多难局面?
四大行信贷额度剩4700亿“10月下旬开始,四大行新增信贷开始猛增,信贷闸门突现松动迹象”、“在货币政策微调的背景下,预计全年新增贷款将在7.5万亿元左右”、“11、12月新增信贷或将分别达到7000亿元”、“央行在公开市场连续3周净回笼之后,首次实现净投放”……信贷松动的信号不断见诸媒体,“微调预调”成了四季度信贷的敏感词汇。
问题是,尽管监管层一再暗示“微调”,某股份制银行三季度工作会上传达的说法是:“允许其在监管指标合格的基础上,在合理范围内适当放松信贷投放。”但在银行从业者看来,这仅仅是差异化放松,并非所有银行全部打开。
早在3月份《华夏时报(微博)》记者就获悉,2011年四大行贷款预增规模分别为:工行8800亿元、建行7500亿元、农行(微博)6200亿元、中行(微博)6000亿元。其中工行、建行对下面分支行安排设定为8200亿元、6800亿元。而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以四大行为例,前10个月新增信贷22425.5亿元,那么最后两个月四大行的新增信贷额度只剩约4700亿元。
从上述数据上看,国有银行目前的投放进度与年初设定的新增额度相匹配。
“事实上年底并不会大量放开信贷额度。”建行北京分行(微博)下属支行个贷部负责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此前也有消息称,11月份,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并没有延续10月下旬的激进态势,前20天其新增贷款仅1000亿元左右。
但银行在最后两个月也并非全无放贷意愿:一方面,增加投放后,有利于做大明年的基数,为明年进行结构调整争取更大的空间;另一方面,贷款是银行维护客户关系的重要渠道,只要客户有需求,银行还是会设法支持。“问题在于,现在银行很差钱。”上述人士坦言。
储蓄单月减少4500亿元何以差钱?受访的银行负责人几乎不约而同地向本报记者提道,一方面是受制于存贷比考核,“银行即便想放松信贷,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工行个贷部内部审批人士说道。
截至今年9月末,中行、交行、招商、民生和兴业5家银行的存贷比都超过75%的监管红线,而其他股份制银行的存贷比也都超过70%。
根据银监会规定的差异化的监管目标,工行和建行存贷比的目标值分别为62%和65%,两家银行都已超过,而触发值则分别为65%和70%,一旦达到触发值,将受到监管警示。如建行截至第三季度末,新增存款仅为6600多亿元,比新增贷款还少100多亿元。
另一方面则是银行面临的“存款搬家”。
本报记者根据央行报告粗略计算,以四大行为例,仅人民币个人储蓄存款一项,10月较9月末减少4887.6亿元。数据显示,从7月以来,储蓄搬家已成常态。7月较上月减少4507.99亿元,8月减少217.92亿元。而整体来看,根据央行统计的数据显示,10月人民币个人存款净下降7272亿元。
从银行业角度看,前三季度,银行业人民币存款增量逐季下降:第一季度增长3.98万亿元,第二季度增长3.36万亿元,三季度仅增长0.77万亿元。而整个前三季度,人民币存款仅增加8.11万亿元,同比少增2.09万亿元。
利率市场化困境至此,月末、季末的存贷比考核正使存款大战愈演愈烈;存款搬家正凸显银行流动性压力,迫使银行并无资金放贷。
这样一来,往复的循环,根源何在?其病根很简单,那就是人民币存款利率的上限管制。
此前,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及课题组建议货币当局考虑进一步贷款利率下限的浮动区间。路径为:第一,放宽贷款利率下限。可将贷款利率下限由现行的贷款基准利率0.9倍放宽至0.8倍。一方面可扩大金融机构自主定价空间,另一方面也可防止利率下限过低可能造成的非理性竞争风险。第二,简化贷款利率档次。通过合并贷款利率档次,逐步放松对贷款利率的管制。
但央行行长周小川就曾在公开场合表示担心。他认为,金融危机中,一些金融机构在出现问题时,往往通过高息揽储或发行一些高收益产品获取资金,以掩盖资产负债表出现的问题,寄希望未来有机会缓过气来。如何防止问题机构铤而走险,是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不过,周小川亦表示,在商业银行财务重组和股份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为选择一些具备财务硬约束的金融机构推进利率市场化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