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的一个小亭里,一位小女孩正兴致勃勃地制作着纸太阳镜,身边坐着默默欣赏的母亲。长椅子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材料,彩色塑料纸、硬纸板、胶水、剪刀以及可参照的太阳镜等。经过小女孩细心且认真地画图、折叠、装饰,眼看作品就要完成了,可惜在最后一道工序——剪上,小女孩一不小心,将本应是光滑的眼镜边剪得参差不齐。
小女孩一阵慌乱,用不安的眼神望着妈妈,生怕母亲会因此狠狠地批评她。出乎意料的是,那位母亲的眼神里丝毫没有责备孩子的意思,反而微笑地说:“没事。动动脑筋,就一定能找到办法。”
小女孩歪着脑袋思索一下,然后将眼镜拿起,非常认真地就着剪坏的地方,将眼镜边剪成了锯齿状,原本规规矩矩的眼镜一瞬间竟让她搞得面目全非,母亲则在一旁静静地注视着,一句话也没说。
就在我转身准备离去的时候,耳边响起小女孩兴奋的声音:“妈妈,你快看,我的太阳镜做好啦!”“哇!宝宝真聪明,好有创意的小眼镜啊。”“妈妈,我还要做更有创意的太阳镜。一副送你,一副送爸爸!”
听到母女的对话,我回头一看,一切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小女孩手中的眼镜果真像太阳,红红的装饰色,锯齿状的光芒,整个作品独具特色。
每个孩子都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当身处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孩子的想象力更新奇、更随意,更能够打破常规。我们常常埋怨孩子,为孩子缺少创造力而担忧。殊不知,适当的引导与鼓励,孩子的创造性就会被最大程度的调动起来,并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创造出令人惊喜的事物。
那位母亲不仅是用爱在宽容孩子的过失,更是用鼓励支持孩子的破坏行为,让她在破坏中找到创造的灵感。孩子的思维一旦被拓宽后,即使看起来不完美的作品,她也能另辟蹊径,创造出令人惊奇的美丽。
那位母亲的做法,让我反省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女儿自幼喜欢绘画,只要稍微不小心,画面就容易被墨汁沾染。我常常训斥女儿,埋怨她做事不小心,并严厉地要求她重新画,希望可以改掉她粗心大意的坏毛病。每次看到自己费尽千辛万苦完成的画作就要作废,女儿总是懊恼不已。她的绘画指导老师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你女儿的画仍停留在模仿阶段,缺少自己创作的东西。”
也许,是我长期的墨守成规让女儿变得小心翼翼,对画画持谨慎的创作态度。如今看来,我才是扼杀女儿创作天性的刽子手。
回到家里,女儿正认真地画向日葵。画面基本都画好了,被邻居一个小孩蹭了一下,以至于她在收笔的时候,不小心在画好的圆盘里又多画了一笔,破坏了整个画面的完美。
“唉,这可怎么办啊?都是你害的,我又得重画了。”格格捧着心爱的画,垂头丧气地埋怨道。眼看女儿就要跟往常一样,将画纸揉成一团丢进垃圾桶里。我眼疾手快,赶忙将作品拿过来。我笑笑说:“别着急,咱们看看能不能想出个好办法修复它?”
“还能有什么办法呀,擦也擦不掉。”女儿一副失望的模样。
“是吗?那咱就不擦,继续画行不行?”我边说边思索着如何进一步引导。
“那还好看吗?”女儿用疑惑的眼神望着我。
“你瞧!”我用手在盘面上比画着,指着那条多出的线头说,“这一笔真像只笑眼呀。”经过我的一番启发,女儿很快发现了补救的办法,她的眼睛顿时亮亮的,她接过我手中的画纸,很快补救了那一点“败笔”。在女儿的细心修复下,向日葵变成了灿烂的笑脸。
从此,我常常故意“破坏”,给女儿提供机会,然后鼓励引导她拓展思路,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出发,灵活变通,另辟蹊径,靠自己的智慧与想象去点石成金,弥补不足,创作出更满意的作品。
每个孩子都是一件艺术品,任由父母雕琢。父母的眼界决定作品的高度。要想让作品折射个性的光芒,那就尝试左手破坏,右手创造吧!因为真正的创造力,往往是蕴含在无休止地破坏中。
教育小贴士:
● 父母的嘲笑与阻止只会打击孩子探知事物的积极性,只有适时给予鼓励和指导,孩子的创作力才能展翅高飞。
● 破坏与创造是一对孪生兄弟,可以相互转换。破坏,是为了创造。睿智的父母常常充分利用现成的破坏资源,去培养孩子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