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的人,采取一两天的饥饿疗法,效果可能不错。但是长期采取此种方法来保持或者提升自己的受欢迎程度,往往适得其反。毕竟,骨感和病态只能迎合一时的风尚。
在商业领域,饥饿式营销也颇受欢迎。比如,爱马仕的Birkin包只有通过预订才能获得。通过诸如限量版、预订款,许多奢侈品把饥饿式营销用到极致。不过,当下若论饥饿式营销的高手,非苹果公司莫属。
无论是第一代iPhone或是iPad,乃至后来的iPad 2和iPhone 4以及iPhone 4S,苹果公司无一例外地都采用了饥饿营销的方式。只不过从最近个人体验看,长期的饥饿营销可能让苹果公司适得其反。
朋友中有一个铁杆“果粉”。因为苹果的iPhone 4S还未在内地上市,受他之托,最近一次香港行的一大任务就是买手机。虽然街头各个电讯店以及电器销售商关于这款手机的广告铺天盖地,但仔细打听下来无一能够以正常价格购买这款手机。
比如,在香港最大的电器商店,记者被告知,必须先购买5000港元的指定产品(主要是某一品牌的手表),才能以官价购买此款手机。在另一家电讯店,要购买裸机的条件更加苛刻。
退而求其次的结果也很令人失望,因为即使是上市已久的iPhone 4也一机难求,电器商店的附加条件是必须要搭售另一款标价700港元的蓝牙耳机。
无奈之下,登录苹果官网,期望通过官网预订的方式帮朋友购得一部手机。官网告知,每天晚上9点开始,预订第二天销售的手机。9点未到,早早守候,希望先到先得。网速很快,自以为点击鼠标的速度也很快,不过很不幸,官网的页面告诉我第二天的机器已经预订一空。
被愚弄的感觉不期而至。原来官网预订只是一个噱头,天真如我,却以为真的可以通过预订以官价买入手机。我想,这样的感觉应该不是我独有的。
得知我的经历详细,果粉朋友断然摒弃了果粉头衔,转而换了另一款智能手机。
毫无疑问,苹果在一开始采取的饥饿营销非常成功。据说iPhone手机刚上市时,美国费城市市长斯特里特曾在店门口排队15个小时。但当苹果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其新产品进行饥饿式营销,我很怀疑果粉们,比如斯特里特还会不会通宵守候。
事实上,在很多地区,通宵守候,甚至在商店门口安营扎寨排长队购买新产品的,绝大多数变成了“黄牛”。而真正的果粉,势必沦为“黄牛”们鱼肉的对象。
其实,饥饿营销成功与否,与其竞争度、消费者成熟度和产品的替代性三大因素有关,只有在市场竞争不充分、消费者心态不够成熟、产品综合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较强的情况下,饥饿营销才能成功。但是随着竞争者的出现和性能改善,过度饥饿的营销方式,其副作用就会慢慢显现。若不及时调整策略,苹果恐怕会弄巧成拙。
(本文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郑晓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