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薰礁,位于郑和群礁西端,由两个相距2.5海里的礁盘组成,低潮时会露出数十块礁石,渔民俗称这里为“南乙峙仔”。
当记者搭乘的“抚仙湖”舰抵达这里时,南薰礁海域已是夜幕初上,黑漆漆的海天中,灯光齐明的礁堡犹如一颗夜明珠,异常璀璨。
随着补给艇一点点驶上礁盘,南薰礁的永固式礁堡慢慢变得清晰,这座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修建的建筑,虽然已经历经二十年风雨洗礼,却看不出一点陈旧感。抵近码头,记者在人群中看到了南薰礁指导员向晓东。
向晓东2003年从中南民族大学毕业后来到南沙守备部队工作,至今已有30多个月的守礁经历。他告诉记者,多年前,由于南薰礁硬件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自然环境也比其他礁盘更加艰苦,被官兵们称为“南沙中的南沙”。然而,最近几年在各级首长机关的关心和官兵们的自力更生下,南薰礁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穿行在礁堡中,记者感受到,宿舍里宽大的双层实木床和空调大大提升了官兵们休息质量;卫星电视可以收看70多个国内频道。去年新安装大功率柴油机组,彻底解除了以往限时供电带来的苦恼。雨水收集系统和海水淡化系统的相继建成,让以往限量用水时的必不可少的水桶失去了用武之地。
和其他礁盘一样,南薰礁这两年可谓喜事不断,2008年海军蓝网在南海各礁落户,从此官兵们可以及时了解国内外资讯,浏览《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以及数十种杂志;今年上半年,南沙各礁覆盖移动通信业务,官兵们随时都可以和亲人们通上电话,南沙礁盘再也不是以往的“信息孤岛”。
听官兵们说,以往在礁上出门只能走6步,第7步就掉到了海里。2006年南薰礁多功能平台建成,守礁官兵的户外活动面积成倍增加,不仅开展军事训练有了场地,官兵们还在这里架起了半个篮球场。记者跟随向指导员来到了平台下方的地库。尽管距离上次补给已一个多月,但蔬果、肉类等食品依然储量可观。尤其是大型冷藏室的建成,解决了礁上蔬菜水果的保鲜难题,上次补给的芹菜、包菜等至今如刚采下般新鲜。
以礁为家、自家自建是南沙守备部队的传统。由于南薰礁礁堡距离礁盘航道口较近,时常有海水打上礁堡,渗入水池、油池。守礁官兵利用余料,历时一年多时间,在礁堡前后修建了防浪堤。上士高滨还发挥自己特长,给礁堡里里外外贴上了瓷砖。老房换新颜,官兵们开心的把礁堡称为“南薰海景别墅”。
向晓东说,在南薰礁任职这几年,他幸运的见证了南沙礁堡日新月异的变化,然而生活条件好了,南沙人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没有丢,南沙精神永远是守礁人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
【短评】
有网走遍天下■ 中国军网记者频道特邀评论员 伍正华以往,南熏礁的官兵出门只能走6步,第7步就掉到了海里。而今,依托海军“蓝网”,他们足不出户便达天下。
网线如天线,鼠标如双足,荧屏如眼睛。网络时代,天涯变咫尺,时间不是问题,距离不是问题,空间不是问题,惟一的问题是会不会用网的问题。
于是想到了军报的改革,想到了军事传媒的改革。
一位同仁充满忧患地说:“滔天的洪水已经涨到了阜外大街34号的门口,谁还能躺在床上呼呼大睡!”
这种忧患,说大了是一种责任,说小了是一种感情——对军报的感情,对军队的感情。
古往今来,改革者、开拓者总是以热血擦拭刀锋,以思考、求索的痛苦,换来干事创业、开疆辟土的痛快。
坚持有价格,更须有价值。中国军网记者频道开通100多天来,在85个子频道中异军突起,独立访问量最高曾占到了全网的50.50%。
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成绩!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但也许你难以想象,记者频道的后方编辑组,不过是三五条枪!
他们的付出没有价格,但价值无法估量!
随着解放军报军事新闻大厦的奠基,军事新闻传媒的航母也将下水试航。
有了英明的舵手,我们还需要更多更勇敢的水手!——不为自己每年多打三五条鱼,而为驶向军事新闻宣传的蓝海多添几把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