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IMF在对中国金融体系评估报告中指出,目前影子银行等地下中介机构处于无监管状态。而政府对于影子银行的监管应避免盲点,必须明确针对影子银行及与之有关金融机构的监管条例,实现透明化。
近日,某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人士也对本报记者透露,监管当局正制定相关办法,将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投资信托产品提出限制或禁止性规定。这项政策一旦出台,对于有鲜明“影子银行”业态特征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来说,几乎是“致命”一击。
巴克莱资本(Barclays Capital)在近期一份研究报告《影子银行是另一种次级债?》中指出,影子银行体系中有两种表外贷款风险最为突出,一类是信托向公众销售财富管理公司设立的信托计划;一种是金融中介机构的委托贷款。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最近一项调查发现,这些信托融资主要投向基础设施领域,占32%,其次是工商业项目和房地产,分别占18%及16%。
其中信托融资违约最可能发生在房地产领域。“房地产公司不可避免面临很大的财务压力。”巴克莱资本董事总经理、亚洲新兴市场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微博)受访时表示。
警惕房产信托融资赎回潮巴克莱资本预计,短期需要警惕的是信托融资赎回潮。
影子银行最小的透明度意味着一旦出现个体违约,可能会导致广泛的赎回。巴克莱资本预计,最坏的情况是,未来一年可能信托融资会出现赎回浪潮。如果信托融资违约风险恶化,当住房价格深度调整,必然转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根据央行发布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为9.80万亿元,表外贷款2.14万亿,占比达22%。其中,委托贷款增速最为迅猛,前三季度增加了1.07万亿元,同比多增5625亿元,占所有表外贷款将近一半,占社会融资规模比例达10.9%;信托贷款则增加848亿元,同比少增3924亿元,占表外贷款比例约4%。
巴克莱资本所指“影子银行”主要指非银行中介机构从事的活动,尤其指信托融资。而私人借贷活动并不包括在内。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曾简单测算,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掌握着10万亿元左右的资金。他指的“影子银行”包括银行理财产品、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的表外信贷和大量的民间借贷。
其中,房地产信托的违约风险最大。报告表示,虽然房地产开发商的信托贷款违约不会直接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但开发商面临投资者的赎回,偿还银行贷款的能力将受到严重影响。目前开发商贷款已占银行信贷总额的8%。同样,中小企业仍借有大量银行贷款,占未偿还贷款总额的22%,所以第二轮效应可能会增加银行的不良贷款。
违约风险主要基于资产价格的显著下降。不过,刘利刚认为,现在只有区域性、个案性的房地产降价,因此房地产价格崩盘的风险不大。
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业务或被禁黄益平认为,应对影子银行有一个清晰的监管框架,如设立合格机构集资、财务状况和决议条款的明确标准,“更根本的做法是加大金融体系的改革,如利率市场化,放开企业直接融资等。”
影子银行快速增长和高额回报吸引了很多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参与,比如信托公司、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刘利刚认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很活跃,是因为银行资金受到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利率管制的影响,银行为了得到高资产收益,也倾向于向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通过他们得到高利润回报,而后者多会从事高回报的影子银行业务。
中国的监管当局已有所警惕。例如,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年底前将银信合作相关资产表外回迁至表内,并要求信托投资公司对银信合作信托贷款按照10.5%的比例计算风险资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