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这份工作,肯定要在广州落地生根”。然而,孩子已经1岁多的陈填烽,却不得不把家人安置在香港,自己一个人“蜗居”在暨大安排的周转楼中,其中最现实的理由就是:买不起房。
陈填烽(中)和他的学生们。(图片来源:南方日报)网易教育讯 据南方日报 低调的陈填烽出名了。昨日,本报《广东高校出现“80后”博导》一文出街后,暨南大学教授、博导陈填烽一夜成名。一时间,媒体蜂拥而至,让这位喜欢“宅”在实验室里的年轻教授宁静不再。
1981年出生的陈填烽,是个不折不扣的“80后”,T恤、牛仔裤、运动鞋等时尚行头一样不少,鼻梁上还架着一副“潮”爆了的黑框眼镜。3年前,当他出现在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遴选的答辩现场时,还因长着一张稚嫩的面孔而被误认为是来帮忙放PPT的学生。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个年轻人走上了讲台,以一个小时的时间“征服”了在场听取报告的大多数的学生、老师和专家。
出名后,好奇的人们不禁想知道:不少高校教师为之奋斗终身的教授职称,陈填烽年纪轻轻就拿到,他下一步的奋斗目标在哪?广东最年轻博导有哪些乐与愁?昨日,面对媒体“群殴”,“80后”博导陈填烽一一敞开心扉。
“香港不会把博导放到神坛上”
在暨南大学化学系,陈填烽度过了他的本科和研究生阶段。以学术与科研为业的陈填烽,最开始走上化学之路,想法很简单,“就想读个好的学位,以后好找工作”。本科时,听说新闻容易就业,他还读了一年的新闻学双学位。
刚到香港的陈填烽面临了不小的冲击,“一是转专业,二是教学语言突然从中文变成了英文”。不过因为有化学这一基础学科的功底,陈填烽的“转型”之路是越走越顺当,所参与的由中文大学和暨南大学合作的关于硒元素的研究课题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取得了一定的地位。
“香港的思维会更加开放一些,但最大的不同在于:香港不会把博导放到神坛上。”谈及香港和大陆不同的教育模式,陈填烽认为,两者首先是思想上的差别,即便是副教授,只要他愿意、足够优秀、有项目,就可以带研究生或博士生。而且,香港的博士生评定是交由学术委员会把关,要拿到博士学位,须在三到五个教授面前,就个人三年以来的研究成果做一个长达一小时的全英报告,并接受他们“无情”的提问。有时候,这个过程会长达六七个小时。
“关键是结果的创新性。而且这其中更多的是一种软性的要求,因为你的回答必须让所有人能达成统一的意见才行,比大陆的难度更大。”陈填烽介绍说。
实验做晚了,就在办公室凑合一宿2008年,被作为特殊人才引进母校的陈填烽没有按惯例先当三年讲师,一开始便已经是副教授,后来又博导、教授“两连跳”,虽然是实力使然,但也招来了一些非议,比如说阅历尚浅的他是否有能力和学生,特别是年龄比他还大的学生相处。甚至还有人在背后议论,这年轻人都没有堂堂正正地上过课,怎么进行教学呢?
“无法回应,不过压力确实很大。”面对这些质疑,陈填烽老实地承认道。在教学方面,他的积累确实是不足的。
如何弥补?只能靠自己的奋斗,希望能够做出一点成绩来。工作这几年,他几乎牺牲了自己所有的时间与爱好,终日“宅”在实验室。现在,陈填烽每天早上9点起床到学院带学生做实验,由于一些实验周期比较长,为了解答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他有时要等到晚上十一二点才离开。“学生在,我就在”,他说。有时候实在是太晚了,他就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凑合一宿。五一、十一的长假没法休,学院组织的旅行去不了——“得带着学生去香港做实验”。
这番努力也有了不俗的收获,他带的学生每人都有一篇很顶尖的文章。
买不起房仍然“蜗居”
“我很喜欢这份工作,肯定要在广州落地生根”。然而,孩子已经1岁多的陈填烽,却不得不把家人安置在香港,自己一个人“蜗居”在暨大安排的周转楼中,其中最现实的理由就是:买不起房。
2008年回到暨大的他赶上了教学改革“头班车”,当上了博导,却没赶上学校的福利分房“末班车”,无奈之下只能四处打电话给中介求房问价,却发现价格合适的房子离学校太远,而离学校近的房子动辄2万元/平方米。“这个价格离我们实在太遥远了,算了算到退休还有三十多年,以我们的工资,到退休之前都还不起这笔债。”陈填烽笑道。其实,他不敢谈买房,更重要的还是因为房贷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如果现在就欠了那么大一笔钱,总是要想着怎么还,还怎么静下心来做科研呢?”他说。
29岁就拿到正教授职称,陈填烽的下一个奋斗目标在哪?谈及将来,陈填烽没有想更多:把手头的科研做好、把学生带好、多出好成果,最起码,对起得博导和教授这两个称呼,不能让人觉得是浪得虚名。陈填烽说他最羡慕国外的大牌教授,“他们把科研作为一种爱好和兴趣,这样才能走得远”。(南方日报记者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