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信号提醒你该减压:下巴疼、做怪梦、易忘事 20年前,你我也许都吃过对门大妈烙的饼、到邻居家写作业、“老熟人”围在一起话家常……可今天,这些温情的画面似乎越来越少,“不和陌生人说话”,成为人人信奉的生存法则。
一项网络调查显示,80%的国人不愿意主动与陌生人说话,近四成人表示生活中很少结识陌生人。就像美国知名学者弗里德曼所描述的,中国已由“熟人社会”进入“陌生人社会”:教育孩子“不吃陌生人的糖果”,叮嘱老人“不给陌生人开门”,买东西强调“不听陌生人的推荐”,社区门口贴着海报“陌生人搭讪轻易别理睬”……就算面对陌生人的求助,心里也先犯嘀咕“不会是陷阱吧”。高楼林立的今天,人和人之间成了“绝缘体”,互不相干。
第一,生活成本增加、竞争压力变大,社会环境正在剧变,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忙于工作、赚钱,保证自己的安全感。第二,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从房价暴涨到金融危机,加上层出不穷的精明骗术,“危机四伏”的社会使得人们的心理防备意识日渐增强,对外界的威胁也格外敏感。第三,手机、QQ、微博等先进的交流方式,让我们越来越习惯“虚拟化”,现实中的朋友越来越少,加上快节奏的生活,夺走了不少面对面敞开心扉的机会。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经济收入,12.5%来自知识,87.5%是来自“关系”。多结交一个朋友,也就多了一份机会。如果过度自我保护,只会让自己的内心越来越彷徨。
感情是需要培养、交流与增进的。我们不妨学习西方国家的“陌生人社交”,见到左邻右舍,礼貌地主动打个招呼,轻轻握一下手,第二天也许就多了一个朋友。另一方面,可以找些机会,让社区的家庭共同参与活动,慢慢放下戒备心。比如武汉市的一个花园小区,去年春节号召每家做一个拿手菜办社区“百家宴”,结果受到空前欢迎,这不失为值得推荐的好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