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市场为何“越穷越生”?存量锐减是主因新基金发行如此困难,基金公司为何还拼命“抢发”呢?据上海商报消息,新基发行如此疯狂与存量基金日渐萎缩是有直接联系的。“ 据统计显示,截至上周末存量基金规模合计2.53万亿份,近一年来基金赎回规模达到4505亿份。从存量规模来看,目前净值规模低于1亿元的基金超过50只。关于基金规模萎缩原因,显而易见是由于投资者对于未来预期的悲观造成,这种悲观情绪源自市场不给力和基金业绩普遍亏损。 从基金公司角度来看,发行新基金可以弥补老基金赎回带来的规模压力。即使自己不发,别人也会发。哪家发了,就会增加一定的规模:因为即使新基金发行再不好,5亿元上下的规模还是可以做到的。而且,如果是在这种低迷市场做老基金持续营销,则是难上加难。一般在业绩不利的情况,规模增加是不可能的,同时一有反弹,普通的一只20亿元规模的老基金,赎回七八亿元都是轻而易举的。因此,对于基金业内而言,当下基金公司自然会选择”越穷越生。
大资金流入个股(11/9) 某些股割肉出逃肯定后悔 突发暴涨很可能不期而至 股民福音:套牢股票有救了! 基金自购:迫于募集压力or鼓舞投资者信心?
2011年对于基金公司来说,称之为“寒冬”,新基金发行也愈加艰难。据业内人士表示,基金公司自购大多出于“无奈”或是“作秀”。所谓“无奈”就是由于市场大跌投资者纷纷持币观望,而机构投资者也“坐地起价”,导致新基金募集非常困难,有的基金甚至难以完成募集成立的资金线,基金公司不得不用自有资金“冲量”,而这种情况也发生在一些濒临清盘的老基金身上。而现在新基金频发,想从散户身上获得大资金已经很难。为了缓解燃眉之急,自购就成了一根救命稻草。而“作秀”则是为了助推人气,增长投资者信心。
目前,为了扩大营销,保证发行成功,基金公司不得不“以身示范”。据上海证券报消息,三季度以来基金发行陷入更加低迷的状态,部分基金甚至面临成立难的挑战。据统计,截至11月8日,今年发行和成立并纳入其追踪统计范围的194只基金中,剔除30只仍在发行期和尚未成立的基金,共有124只新发基金被公司员工认购,占今年新发基金的74.7%,认购金额共计7859万元。目前,员工自购量在100万元以上的基金有22只,在有员工认购记录的124只基金中占17.7%。
员工认购量进入前三位的基金依次为,广发标普全球农业指数基金自家员工认购663.3万元,占比为1.49%,排名第一;华安大中华基金自家员工认购415万元,占比为0.96%,排名第二;万家中证红利基金自家员工认购量逾400.8万元,占比为0.37%,排名第三。
面对基金自购是迫于募集压力的说法,也有业内人士并不赞同,他们认为,基金公司选择自购也可能是为了彰显对基金运作前途的信心,借此招揽更多资金。华泰联合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研究总监王群航分析,基金公司发行新基金固然有压力,但员工自购实际上对基金规模的贡献度很小,这恰恰是自信心和责任感的表现。基金公司自购新发基金,说明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相比较有些基金公司内部自购为零,这些自购对基金业的示范作用是正面和巨大的。
自购风险不可小窥 “触线”仅一步之遥据上海证券报消息,囿于管理层针对自购基金的相关规定,开放式基金自购“救”发行存在一定的“风险”。根据证监会2007年6月公布的《关于基金从业人员投资证券投资基金有关事宜的通知》的规定,基金管理公司固有资金投资本公司管理的开放式基金,其份额、净值、持有人人数在判断基金合同是否生效时不得计入在内。可以说,如果剔除“自己人”的资金,新基金募集份额未达到2亿份法定成立门槛,即便算上自购份额的新基金总规模超过2亿份,也将被视为“未符合成立条件”。
有分析人士举例,近期成立的一只新基金,该基金合同生效公告中的数据显示,其首募规模接近成立底线,而如果剔除发行期间基金自购的增量,其规模离2亿份的门槛还有一线距离,这就存在一定的违规风险。但因为该基金属于封闭式基金而非开放式,所以依旧“惊险”成立。而谓之“惊险”,是因为证监会在另一份《关于基金管理公司运用固有资金进行基金投资有关事项的通知》中规定,基金管理公司运用固有资金投资封闭式基金的,其持有该基金份额的比例不得超过该基金总份额的10%。而此基金离“触线”仅一步之遥。
年终将至,对于基金市场而言,新发基金又是一场混战。基金疯狂“IPO”或者就是一个“劳民伤财”的行为,在基金公司进行自购的同时,也应量力而行。